1958年我校在国内首批创建了“自动控制”专业,在沈尚贤、胡保生和万百五等著名学者的领导下,我校自动控制发展成为国内最有影响的学科专业之一。1978年在国内首先创办了系统工程二级学科;1986年设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1987年与机械工程和管理工程学科共建“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本学科教授任实验室主任达15年;2000年建立“陕西省数字技术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2002年科技部批准成立“信息融合实验室”;2005年依托本学科设立“智能网络与网络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2年成立“认知科学与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共建“宇航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交研究部,2014年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学科首批获得了硕士和博士授予权,具有全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与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被确认为国家首批一级重点学科。目前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五个二级学科,其中系统工程在历次学科评估中名列全国第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名列全国第二(2002)。
本学科现有教职工9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62人,博士生导师44人,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郑南宁)、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李济生,双聘),国家高层次人才4人,973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IEEE Fellow 3人,青年人才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人,校青年拔尖人才3人,是唯一在自动化领域获得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的学科。
本学科注重视觉工程与新型智能系统,信息获取、处理与融合,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等国际学术前沿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并面向航空航天、能源、电力、网络信息安全等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形成了特色鲜明并在国际上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研究方向和团队,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防973、863重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以及重要企业合作、国际合作项目,培养了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获得了5项国家科技奖,9项省部级奖,两个研究团队成长为公认的创新群体。
本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教指委、陕西省自动化学会等机构的挂靠单位。郑南宁院士参与起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组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高基”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和专家咨询工作,任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视听觉信息的认知计算”专家组组长;韩崇昭教授任省政府参事;管晓宏教授发起全国高校自动化系主任、院长论坛。重要学术和社会兼职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教指委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认知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模式识别协会中国代表(郑南宁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科技委委员、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Systems编辑、Automatica副编辑、陕西省自动化学会理事长(管晓宏教授);教育部自动化教指委副主任、陕西省仪器仪表协会理事长(韩九强教授)。
本学科长期重视人才培养和教材建设,在全国有重要影响。自1978年起,胡保生教授多年担任原电子工业部自动控制专业教材编审组组长,主持组编了文革后第一批自动控制专业教材,并负责编写了全国工业自动化统一教学计划。《自动调整理论基础》与《随动系统》入选IFAC成立50年来有重要影响的教材(中国仅4本);万百五教授主编的国家精品教材《自动化(专业)概论》被100多个院校采用,《自动化专业导论》入选教育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郑南宁院士等撰写的教材《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被引用500余次,专著《Statistical Learning and Pattern Analysis for Imaging and Video Processing》2010年由Springer出版;韩九强教授主编的《现代检测技术》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获得了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项。
目前,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与智能系统,新型计算结构与数字视频专用VLSI 设计,网络媒体计算与可视化技术,计算视频与可伸缩编码,自适应信号处理,轨道优化与计算,动力系统滤波与建模,多源信息融合理论与应用,导航、定位与测控技术,复杂网络化系统优化理论与应用(电力、制造),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不确定性推理与推断,智能机器人与多智能体系统,先进制造系统及其智能优化和调度,大数据建模、分析与应用,离散事件动态系统控制与调度方法,网络化控制理论与技术,复杂系统建模与分析、计算社会学,认知方法与知识发现,机器学习与智能计算,基因序列识别与注释,飞行器制导、控制与仿真,复杂系统建模、估计与控制方法,自适应与鲁棒控制理论,图像认知计算,制造化信息工程及智能机器人等。 本学科目前与美国哈佛、华盛顿、日本庆应、英国曼彻斯特、法国里昂等大学建立有正式合作关系,同10多个跨国公司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每年派出多名博士生和青年教师赴国外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参加重大科技计划,并邀国际著名专家领衔卓越计划(讲座教授)团队和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学科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设有多种奖学金和勤工俭学机会,超过30%的本科生和80%的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学金和相关资助。在校留学生20余名。
本学科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生适应面广,可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系统分析与设计、新产品研制、软硬件系统开发、技术服务与咨询、企业和行政管理等工作,毕业生遍布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工业企业、IT公司、金融行业和政府部门等。
更新日期:2015年7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