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49年西北医学院成立的公共卫生学科。1986年西安医科大学成立预防医学系,1997年成立公共卫生学院。2000年西安医科大学与、陕西财经学院三校合并,公共卫生学院为医学部下设的二级学院。学院拥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预防医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国家级“金课”。2020年入选教育部和国家卫健委“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创新项目”,2022年获批教育部等四部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单位。
学院下设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系、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系、卫生毒理与卫生检验系、地方病研究所、卫生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和培训与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国家卫健委环境与地方病研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疾病防控与健康促进研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营养与食品安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丝路区域地方病与人群健康促进协同创新中心、中澳传染病联合研究中心、西安交大-伦敦大学学院分子医学与地方病联合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2016年成立全球健康研究院,研究生科教平台整体搬迁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新校区),以“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服务陕西引擎、创新驱动平台、智慧学镇示范”为目标,主动探索21世纪现代大学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新模式、新形态和新经验,联合学校大数据算法与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已逐步形成软硬件一流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科教高地。
遵循“扎根西部、服务国家、世界一流”办学定位,学院充分发挥综合大学办学优势,注重医管、医理、医文、医工学科交叉,瞄准全球健康发展前沿,对接国家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结合我国西部社会、经济、卫生、人群健康和疾病流行特点,广泛开展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努力创建特色鲜明、高水平、国际化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具有专业影响力、国际视野和宽泛知识结构的公共卫生领军人才。在国内率先开展公共卫生硕士(1998年)和公共卫生博士(2011年)专业学位培养试点工作,率先启动“医学+公共卫生硕士”双学位培养试点工作(2022年)。20余年坚持为全体临床本科生开设暑期预防医学实践必修课程,培养其“发现和解决你身边的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以弥合预防与临床的裂痕。紧抓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合作建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基地”网络;与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牛津大学、墨尔本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已培养本、硕、博毕业生(包括留学生)4000余人,毕业生成为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医药卫生与疾病防控事业的中坚力量。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多项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围绕我国西部人群健康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学院形成了以疾病预防与控制、环境、职业与健康、全生命周期健康促进、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健康大数据与决策支持等为代表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方向。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部、基金委、卫健委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等资助,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和政府间国际创新合作重点专项、传染病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和优秀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在本领域国际著名期刊JAMA、BMJ、Circulation、Lancet Global Health、Lancet Public Health等发表,相关论文被认可为“F1000论文”。获得2项国际生物无机化学家协会“克劳斯•施瓦兹奖”和多项陕西省科技进步奖。
学院拥有一支领军学者为带头、中青年骨干为核心、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现有国家级人才(包括国家级青年人才)9人,18人兼任WHO特聘顾问、国家大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医科建设工作组成员、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等重要职务。紧密围绕国家、地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需要,发挥专家智库作用。组建专家团队支援新冠疫情防控国家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全运会专家组、陕西省指挥部、西安市指挥部,“分析数据、研判疫情、建言献策、技术支撑”,为新冠疫情防控做出重要贡献,荣获陕西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最美(佳)”先进志愿组织称号。参与编制《“健康陕西2030”规划纲要》,参与5个WHO微营养补充指南修订,主持编制《陕西省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建设方案》,发布《中国肥胖预防和控制蓝皮书》。主持修订《大骨节病疗效判定》等多项国家、行业标准。主编《中国医学伦理学》等3部核心期刊。连续主办“一带一路”全球健康国际研讨会等高水平国际会议。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西迁精神和医学部“兴医强国,艰苦奋斗,精勤育人,救死扶伤”抗战迁陕精神指引下,公共卫生学院全体教职工正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努力为国家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