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级科学技术专门人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教学及开发应用的能力。
1.培养方式:
(2)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校企协同培养方式,实行双导师指导模式,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合作导师共同开展研究生指导工作,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制订、专业实践安排以及学位论文指导等事宜。
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其中课程学习应至少完成26学分,必修环节12学分。课程由学位课和选修课组成,必修环节包括“学术活动(讲座)硕”、“中期考核(硕)”和“专业实践”。
计算机技术领域计算机项目课程学习与必修环节基本要求
总学分 |
M38 |
学制 |
3年 |
||||
其中:课程学习26学分,必修环节12学分 |
|||||||
培养环节 |
序号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类型要求 |
备注 |
|
学位课 |
公共学位课 |
1 |
MLMD600314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必修7学分 |
见注① |
2 |
PHLS600114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
3 |
SKZH600205 |
工程伦理(二) |
2 |
||||
4 |
/ |
第一外国语 |
2 |
||||
专业学位课 |
1 |
C0MP610105 |
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 |
2 |
必修 4学分 |
见注② |
|
2 |
C0MP610205 |
计算机网络理论及应用 |
2 |
||||
3 |
C0MP711905 |
分布式系统 |
2 |
||||
4 |
C0MP610405 |
程序设计语言理论与实现 |
2 |
||||
5 |
C0MP700305 |
Internet原理与技术 |
2 |
||||
6 |
C0MP610605 |
并行计算理论 |
2 |
||||
7 |
C0MP610705 |
高等数理逻辑 |
2 |
||||
8 |
C0MP610805 |
数据库理论与技术 |
3 |
||||
9 |
C0MP610905 |
人工智能原理与技术 |
2 |
||||
10 |
C0MP711505 |
可信计算-理论与技术 |
2 |
||||
11 |
C0MP712005 |
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 |
3 |
||||
12 |
C0MP700105 |
软件工程专题(实践性课1) |
2 |
必修 4学分 |
|||
13 |
C0MP710405 |
信息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实践性课2) |
2 |
||||
选修课 |
方向定制课 |
1 |
C0MP611105 |
海量信息存储技术与系统 |
2 |
必选 6学分 |
见注③ |
2 |
C0MP700505 |
面向对象技术 |
2 |
||||
3 |
C0MP712105 |
现代空间信息网络技术 |
2 |
||||
4 |
C0MP710505 |
软件形式化方法 |
2 |
||||
5 |
C0MP710805 |
算法分析与复杂性理论 |
2 |
||||
6 |
C0MP711305 |
VHDL与FPGA设计 |
2 |
||||
7 |
C0MP711605 |
图论及其应用 |
2 |
||||
任意选修课 |
1 |
/ |
在本院计算机类课程目录中选修 |
选修其余学分 |
见注④ |
||
必修环节 |
1 |
BXHJ600399 |
学术活动(讲座)硕士 |
1 |
必修 12学分 |
见注⑤ |
|
2 |
BXHJ600799 |
中期考核(硕) |
3 |
||||
3 |
BXHJ600999 |
专业实践[校内+校外] |
8 |
备注:
② 专业学位课为本专业学位类别或领域核心知识内容,同一专业学位类别或领域的核心课程应基本相同。实践课为满足研究生在专业实践和课题研发中所需的专业知识的实践性课程。实践课门数不限,合计4学分。
④ 任意选修课为满足研究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需要而选择修习的课程。
提示:为充分利用合作单位智力资源,在以上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中,由合作单位专家讲授的课程不少于4学分。
⑤ 学术活动(讲座)是指本学科所开系列讲座、学术活动;中期考核具体内容可包括:论文研究内容简介、研究进展情况、下一步工作计划等;专业实践按学校规定执行。
1.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求取得的总学分为38学分,其中课程学习26学分。工程硕士的培养采取在和合作单位学习方式进行。学制一般为3年。所有课程在一年半内完成。
2. 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讲座)分为必听讲座和选听讲座。必听讲座包括“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系列报告之一,另外选听一个系列的学科前沿讲座和一个校内学术讲座,合计8次,完成后记1学分。
1. 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其中校内6个月,校外6个月),共计8学分。校外专业实践通常安排在第二学期后半学期开始,在与合作单位共建的协同培养基地进行,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
2. 专业实践的选题围绕培养方向,由合作单位配备的校外导师根据企业一线的实际工程问题确定。围绕选定的实践题目,由校外指导教师指定学生的实践岗位,明确实践内容,制定实践计划和考核标准。实践过程中,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定期对学生实践效果进行指导、评价和监督。专业实践结束后,研究生提交书面实践工作总结报告,由学院与合作单位联合组织对其进行考核答辩,考核通过计8学分,方能进入论文环节,并以实践课题作为论文选题,开展论文工作。
1.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并具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是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一定实践经验基础上,掌握对工程实际问题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一般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时间不少于1年。
2. 研究生在论文研究阶段需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主要是对研究生完成的论文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评议,综合考察研究工作的成果。研究生中期考核由学院统一组织,评审专家小组应由至少5名副高职称以上(含副高)专家组成(至少一位为校外专家),考核不合格者将被确定为质量跟踪对象。学院在第三学期末和第四学期末均安排中期考核,第三学期末通过考核的研究生可以在第四学期申请毕业。
1. 学位论文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联合指导,论文内容由导师和学生商量确定。
2. 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相关合作单位的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要把完成学位论文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 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预答辩后,方可进入论文评阅及正式答辩。论文一般需2位评阅人评阅,其中1位须是本行业知名专家,一般应具有我校校外导师资格,或具备校外导师相当条件。学生毕业时间不得早于第四学期末。
5. 学位论文答辩由学院按有关规定统一组织。答辩委员会由3至5名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含副高)专家组成,其中至少1名为企业/行业专家。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时,校内外指导教师均不担任答辩委员。
6. 具体学位论文选题要求、形式、规范要求、水平要求及评价指标、学位申请条件、评阅及答辩要求等详见电信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公布的学位申请实施细则。
1. 各合作单位为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和论文工作实践配备校外导师,提供必要的科研与生活条件,发放生活补助,并购买意外人身伤害保险等。
2. 合作单位对研究生的实践补贴、奖学金以及科研经费资助等,可根据合作单位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1.围绕合作研究课题,双方导师、研究生取得的学术成果,其知识产权原则上由双方共享或协商确定,发表学术论文(著作)、申请专利、申报奖项等可实行双署名制,未经对方书面许可,任何一方不得向第三方转让。
2.合作双方围绕具体课题成果的产业化仅在合作单位进行。
研究生按要求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环节要求且成绩合格,通过正式学位论文答辩,由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工程硕士学位。具体程序参见学校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