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新医科”建设,深化医学与工程交叉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由和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学组共同主办的第九届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医工交叉外科创新与实践”近日在第一附属医院举行。本次活动由医学部人才培养处和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外科梦工场)组织实施。来自国防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陆军军医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等国内外24所高校的60余名学员参加线下理论学习及实践操作,线上累计约680人次观看前两天的专家授课。
研究生院副院长、医学部人才培养处处长张明教授主持开学典礼。医学部主任、第一附属医院院长、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吕毅教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外科手术学组委员兼秘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通外科王健东教授,第一附属医院教学部李雁部长、祁磊副部长,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薛睦副主任以及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马锋副主任出席开学典礼。
王健东秘书长线上致辞。他在致辞中提到,当前国家正在积极建设推广新医科思想,在教学中融入医工交叉内容是其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主办暑期学校“医工交叉外科创新与实践”,正是响应“新医科”思想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到最新的医工交叉研究动态,激发出自己的创新思维,为未来的临床工作和课题研究提供重要指导。
学术讲座,领略医工交叉与创新驱动为医学带来的巨大突破
浙大二附院彭淑牖教授结合个人经历,强调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改革创新,不盲从权威,同时鼓励大家坚持体格锻炼,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吕毅院长以案例的形式生动地讲述了国内外外科发展史中的外科技术创新,并提出坚持医工交叉技术创新实践,探索卓越医学人才的产教融合创新培养模式。王健东教授分享了胆汁液体活检在胆道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创新应用,特别是在胆囊癌早期诊断中的优势,希望学员们通过本次暑期学校学习,今后在临床中遇到问题能有所启发。彭年才教授讲解了快速核酸检测系统筹分子诊断和生物检测产品的应用现状及其广阔前景。贺大林教授表明在面对提高医疗器械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的国家战略,医生不能袖手旁观,要做医工结合创新中的主力军,并以自主研发的200W蓝激光手术设备为例,详细介绍了从核心技术突破到医学应用,再到最终器械进入临床的全流程合作模式。哈工大付宜利教授详细报告了手术机器人发展的现状,尤其是自动化技术的进展,展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手术机器人智能化方面的最新突破。徐峰教授从理科和医科的双重视角出发,讲解了力学与医学的交叉研究如何为传统医学带来新的视野。贺健康教授分享了3D打印技术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其对外科技术和植入物的提升作用。
吴荣谦教授详细梳理了外科梦工场14年医工交叉外科技术创新与实践的发展历程,并以磁压榨技术的重大临床案例为切入点,探讨了磁技术对医学,尤其是临床领域带来的重大变革。闫炀教授围绕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创新与实践介绍了心外科自主研发的多种仪器设备。李奇灵教授讨论了当前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现状,并介绍了人工智能在子宫内膜癌筛查中的应用技术及其自动检测设备的产品转化成果。张广健教授介绍了基础学科、工程学科与临床学科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创新意义。郭龙教授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了斑马鱼作为模式动物的研究优势,特别是在遗传病研究中的应用潜力。李宇副教授介绍了腹腔镜下机器人辅助和磁吻合辅助肝移植的最新研究进展及临床实验结果。任冯刚副研究员分享了经自然腔道脉冲电场消融设备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和创新性。王傅民助理研究员分享了多模态组学与人工智能融合在肝内胆管癌综合诊疗中的新策略。陈虎博士介绍了超稳定均相碘化配方技术、超稳定纯药纳米配方技术在肝癌治疗中的前沿研究。
参观交流,感受传承与进取之精神,牢记人文与伦理之原则
学员们依次参观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Med-X研究院、动物实验中心和未来技术学院。马锋副主任介绍了平台建设初衷、目前研究方向概况、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九大任务、学校在医工交叉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的举措等。各研究所老师详细为学员介绍了围绕临床问题开展的科学研究内容。在动物中心曹老师的带领讲解下,学员们对实验动物的生活环境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有了深入了解,进一步强化了科研动物伦理意识。在一附院院史馆,裴薇老师全面讲述了医院六十余年发展历程中几经迁建更名、艰苦创业、磨砺新生的历史和成就,使每一位学员能从体会中感悟到一代代一附院人艰苦奋斗的历程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在生物样本信息资源中心,师雪老师介绍中心是西北地区首家、陕西省唯一获得国家科技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审批的人类遗传资源保藏中心,首次实现了干、湿、活库数据无缝连接和快速数据交互,建成了集生物样本管理、干库信息管理及多组学数据管理的数字化网络系统,在服务保障教学科研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在动物慰灵碑前,马锋副主任详细介绍了慰灵碑树立的目的和意义,并讲解了实验动物的3R原则(替代、减少、优化)以及实验动物福利的重要性,希望学员们在今后的科研实验中,始终秉持伦理规范,尊重生命,严格遵循3R原则,以最大限度减少实验动物的痛苦,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要时刻铭记科学与人道并重的原则,将对生命的敬畏融入每一项医疗实践中。随后,马锋副主任带领大家依次在碑前献花,表达对为医学研究做出贡献的实验动物的深切敬意和感恩之情。
实践操作,再次切身感受医工交叉之学术成果
体验外科梦工场的医工交叉创新技术实践操作是暑期学校的一大特色。郭保林教授团队展示了多种止血水凝胶的应用。随后,在董鼎辉副教授、袁力蓉老师、史爱华博士、赵萌老师和路倚文博士的指导下,学员们通过实践操作,对激光设备、磁导航气管插管设备和智能吸痰机器人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深入了解。
师生面对面,深度交流与未来启迪
师生面对面环节为学员与专家搭建了一个深度交流与答疑的平台,旨在为学员的研究生学习和未来工作提供宝贵的启示与指导。张勇副主任和董鼎辉副教授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与学员们深入探讨了研究生学习规划、规培与科研的平衡以及专利保护等学员们关注的问题。
结业典礼,心得、创意与寄语
吕毅教授首先对学员们圆满完成包括专家讲座、参观学习、实践操作、师生交流及小组考核在内的暑期学校课程表示由衷的祝贺。吕毅教授谈到,新医科是通过探索全球工业革命4.0背景下的卓越医学人才教育新模式,实现医学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的转变。当前的医学生要积极面对这种转变,并将它很好地融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吕毅教授寄语同学们,医生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要持续创新思维,勇于创新实践,成长为服务健康中国的栋梁之才。
随后,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新疆医科大学、中山大学及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的学员代表分享了他们在此次暑期学校的学习心得。暑期学校的课程安排非常完善,涵盖了多种学习形式,授课专家的卓越成就和高站位让大家深受启发。医工交叉的技术创新,原动力应该从临床一线来挖掘,才能更好把握和解决临床的痛点、堵点,学科交叉通过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知识的整合和创新,才能解决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接着,各小组依次汇报了在暑期学校中的学习成果,学员们将临床发现的问题与磁、电、光等工科要素相结合,向大家展示了多个富有创意的研究思路。
最后,老师们为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为期五天的2024年医工交叉外科创新与实践暑期学校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