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中青报头版】云峰:让中国光源照亮报国之路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17-06-12 08:56 浏览量:

 

云峰:让中国光源照亮报国之路

 

半导体照明的用电量,是传统白炽灯的1/10,寿命却是其100倍。

云峰掌握的这一技术,被认为是照明领域的革命性换代技术,国际上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家行业巨头能够实现它的产业化。2010年,向云峰伸出橄榄枝时,正值他在美国的事业如日中天。

“我将把后半生都奉献在这里”

云峰从事半导体研究的历程,走过了大半个地球:从复旦大学本科、中科院光机所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到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助理教授。

在此期间,云峰主导了多项国际水平的重大项目,在先进纳米电子器件、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和光电器件等方面的前沿基础应用研究,取得了若干项国际瞩目的突破,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

2005年,云峰受聘于美国朗明纳斯器件公司,主持高端LED设计和创新,并负责公司技术战略制定和实施。他领导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掩埋式氮化铝镓层辅助的激光蓝宝石剥离结构及制造方法”,一举解决了垂直结构LED的技术和产业化瓶颈,开创了第三代半导体照明芯片技术的新时代。

对这位朝阳行业里的领军人才,行业大鳄们纷纷发出邀请。然而,在云峰看来,多年的异乡生活是为了能够学成后报效祖国。“有需求,才能显出自身价值,让人生更加充实。”看到国内半导体照明产业与国际水平的巨大差距和重大需求,他回国的信念愈发坚定。

“我在祖国接受教育,完成教育历程,但并没有为国家工作过一天。现在给我一个平台,我将把后半生都奉献在这里。”他说。

“一天都不能耽搁”

回国的7年,云峰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在他看来,要培养出半导体产业照明技术研究的优秀人才,更要加速半导体产业照明技术的成果转化,“一天都不能耽搁”。

云峰所掌握的核心技术,解决了芯片、封装组件和光源散热不良等问题,使制作高电流密度、超大功率、大尺寸的LED芯片成为现实,不仅实现了单位面积芯片发光数倍、乃至十数倍的提升,提高了器件的可靠性,更能解决产业化的最大瓶颈——成本问题。

当时,这一领域的相关产品只有几家国际大厂实现量产,国内尚在研发阶段,产业化仍属空白。

经过调研,云峰对西部地区的半导体照明产业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西部半导体照明产业一直存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规模小、产品技术档次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等问题。虽然陕西已在这一领域聚集了一批企业和科研力量,但大多数企业仍集中在应用领域,产品以中低档为主,高性能LED和大功率LED产品全部依赖进口。

“产学研的转化是相互依托,不可分割的。”云峰认为,高校不是只负责研发的甩手掌柜,技术怎么用,产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改进,都需要研发团队的参与。在他看来,真正的产学研转化,高校肩负着护航“最后一公里”的责任。

西安交大与云峰的思路高度契合。2010年年底,云峰着手组建西安交大固态照明工程研究中心。学校对此强力支持,无论资金投入、跨学科团队组建、研究生招募,还是实验室建设,无不特事特办。

很快,学科平台和研究团队迅速到位,建成了在大功率LED芯片、器件封装、测试分析、数值仿真、可靠性和失效分析方面的国内一流科研平台,平台先后主持和承担多项“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1年4月,西安交大又致函陕西省委人才办,建议支持推进第三代半导体照明芯片技术的产业化。此举引起了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1年11月,与陕西电子信息集团联手合作,签署“垂直结构LED外延芯片技术产业化”项目战略合作协议。1个月后,技术和资金实现联姻,云峰团队的核心技术产学研平台——陕西新光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公司一期实际投资1.3亿元,成为国内将第三代半导体照明芯片技术产业化的高科技企业。

挑战未知领域的拓荒者

“没有成熟的科研平台,缺乏必需的工艺设备。”回国之初,一切从零开始,云峰将组建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当作第一要务。

要吸引和凝聚高水平的队伍,云峰本人“现身说法”。招聘中,他用自己的诚意、善意和科研理念打动对方;工作中,他用向心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凝聚团队。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一支朝气蓬勃、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30人研究团队组建起来了。

“云老师是团队的榜样。”科研人员李强是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偶遇云峰并加入团队的。当时,他已拿到另一所高校的录用通知,和云峰深谈后,他决定到西安交大:“是云老师对科研的前瞻性和那股执着劲儿感染了我!”

公司里的“云总”,硬是把这个听起来高端的头衔干成了“苦差事”。基础性的工作他常常亲力亲为,工作至深夜,就在办公室里将就一晚,第二天又接着干。

为快速培养起研发团队和一线技术人员,云峰还在公司里开起了“职工课堂”。在大家遇到问题时,他乐于参与探讨,尊重不同的声音,鼓励员工们大胆尝试。而他自己则常常要在晚上讲完课后,继续加班备课。

在云峰的带动下,这支团队快速开展学科平台建设和科研工作,加速推进核心技术的产业化。

2013年6月25日,国内首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使用第三代半导体照明芯片技术生产出来的LED灯,在陕西新光源公司点亮。这意味着该技术在中国开始全面产业化,国内LED技术水平有望与国外差距缩小至少10年。

今天,新光源公司已经形成量产规模,成为当地政产学研合作的典范,不但在通用照明领域,而且在特种照明、紫外光源领域也带动了高端半导体照明外延芯片及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未来,该公司还将通过产业链整合和资本运作,发展成10亿元规模,带动百亿级的产业集群。

在新光源公司,一些前瞻性的成果转化也正在为即将到来的“超越照明”和“特种光源”市场打下基础,继续向“深紫外固态光源”方向拓展,并在“超柔性大面积光源”和“半导体激光光源”等方向进一步开发和储备。

云峰将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打理,自己则投入了下一个科研成果的项目转化。“做好科研成果的积累和转化,一定要有敏锐的嗅觉和前瞻性,关注市场的痛点和风口,提前做好攻坚战的准备,为产业化铺平道路。”云峰的产学研转化之路,是一条拓荒之路,一条向未知领域的挑战之路。

 注:本文原载于中国青年报2017年06月12日头版,文章链接为http://zqb.cyol.com/html/2017-06/12/nw.D110000zgqnb_20170612_2-01.htm

文字:中国青年报通讯员 石 桥 记 者 孙海华
编辑:力 行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