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1月8日
地点:学生事务大厅
关键词:温暖
新年伊始,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大洋彼岸85级老校友的邮件。虽然我们未曾谋面,又相隔数万公里,但母校的温暖通过一门门课程的英文翻译和一项项分数的细心核对向校友传递着。想起余光中先生《乡愁》中的那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而今天“温暖是一份小小的成绩单,母校在这头,校友在那头”。
——教务处 赵艳琴
时间:2020年2月18日
地点:腾讯课堂、雨课堂
关键词:互勉
今年的“工程分析程序设计”课程遇到了新冠疫情,在失去实体课堂和集中上机实践的情况下,如何调动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这是最大的难题。课程组的教师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制订了“七步法在线教学策略”——消除畏难情绪、营造互信氛围、筛选趣味问题、拓宽习题难度、课堂保持提问、组织学习竞赛、全天响应答疑。以身作则,就是最有效的课程思政,老师们认真勤奋的态度和时时刻刻的辅导,鼓舞着同学们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在师生的互相勉励和共同坚守下,我们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质量实质等效。
——能动学院教师 周屈兰
时间:2020年3月17日
地点:兴庆校区主楼第六会议室
关键词:率先
2020年,我校面向国家缺乏高精尖人才培养的重大需求,整合6个学院的优质办学资源,获批创办全国首个也是当年唯一一个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我也有幸作为专业负责人参与了专业创办的全过程。为了给储能专业学子提供优质的培养方案,在郑庆华副校长和陶文铨院士的亲自关怀下,我和储能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以及教务处工作人员一起多轮打磨专业培养方案。整个过程中,我被各位老师对人才培养的激情、严谨求实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广大同学的高度关注、积极咨询和踊跃报考也让我感觉到,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希望学校能为国家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攻坚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培养更多栋梁之才。
——能动学院教师 何雅玲
时间:2020年3月17日
地点:教务处
关键词:后盾
乍暖还寒的3月,国外新冠疫情持续爆发,形势严峻。作为教务处负责本科生的工作人员,我时刻牵挂着远在异国交流学习的学子的健康与平安。在学校的积极协调下,我们向所有在国外交流的本科生寄送了共3900只口罩,安排医生远程宣讲防疫知识,实施在外交流学生的学习、健康、回国等信息的日常报备制度,搭起跨越国界的“爱心桥”,坚定不移地与在外交流学生风雨同舟、共克时艰,做他们坚强的后盾。
——教务处 魏小艾
时间:2020年5月13日
地点:教学主楼C204
关键词:激动
同学们终于回到了教室,从“无生”到“有生”,真的很激动!我早上五点多就醒来睡不着了,想着今天能看到我亲爱的同学们,就觉得上课更有激情了。在三月中旬的时候,走进直播教室,只有一个学生坐在下面(注:该生是导播),我自己一个人在黑板前自说自话,就觉得沮丧。想象着学生在上课中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却没有办法和学生进行现实交流,那段时间真的挺难的。然而,学生可能更难,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要面对更多困难。我也告诉学生,通过这次疫情,我们更应该感受到责任与使命,看更多的书,更加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和社会作更大贡献。
——数学学院教师 王宁
时间:2020年8月28日
地点:兴庆校区主楼E座1312
关键词:共享
经过多轮努力与协商,我们终于与中国大学MOOC平台达成一致,向新疆大学免费提供我校24门课程,供其在校内开展SPOC教学。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大学的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职能,我们责无旁贷!目前,学校有226门MOOC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学堂在线、智慧树、好大学在线、Coursera等国内外主流课程平台上线运行,社会学习者和其他高校选课人数超过786万人次。面向未来,我们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将优质课程对外共享,用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课程资源服务和回馈社会。
——教务处 张俊斌
时间:2020年10月28日
地点:兴庆校区主楼E座1304
关键词:服务
距离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申报截止还有两天,晚上10点,各专业的老师们仍然和我们一起持续奋战。窗外天空星光点点,办公室内灯火通明,微信群中热火朝天,申报材料细细斟酌。回顾过去一年,新工科项目获批数C9高校第一、5种教材获陕西优秀教材奖、20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一个个平凡夜晚的努力与汗水,收获的是人才培养的累累硕果。西迁精神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新的一年,我要继续做好服务师生教学的勤务兵,站好每一班岗,守好每一段渠。
——教务处 高腾
时间:2020年11月4日
地点:兴庆校区主楼A103
关键词:贴近
印象里严肃、神秘的教务处老师原来这么风趣!他们走出办公室,用自己学生时代的轶事、生动的校史案例和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帮助我们分析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鼓励我们争做时代的英雄。“教务开放日”系列活动圈粉无数,为教务处贴近学生、主动开放的教务文化点赞!
——化学学院本科生 张亚楠
时间:2020年11月20日
地点:华南理工大学
关键词:育人
教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作为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使他们具有自立、自强、爱国、积极向上的精神。我们培养了什么样的人,就把什么样的世界留给了后人。希望我们今天的教育,能够点燃学生们内心探索未来的火种,并使他们能在将来的某一刻,释放出灿烂的光芒。
——人工智能学院教师 郑南宁
时间:2020年11月24日
地点:兴庆校区主楼E座505
关键词:匠心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一本优秀教材无不凝结了作者对学生的爱心、反映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以及做一等学问的科学精神。2020年,《计算机网络》获得陕西省首届优秀教材特等奖,这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和教材建设的充分肯定,期待未来每一位交大人都“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传承西迁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交大的使命。
——电信学部教师 冯博琴
时间:2020年11月25日
地点:生命学院
关键词:成长
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公布了,这次学校共有41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加上前几年获评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交大共有78门课程入选国家级课程,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我想,这是对广大老师持之以恒的付出的肯定。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见证着学生和自己的成长,也得到了学校和学院众多老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未来的教学之路,我们依旧会坚定自己教书育人的初心,用爱心点亮学生,尽心做好教学,做成长型教师,建成长型课程,育成长型人才。
——生命学院教师 卢晓云
时间:2020年12月2日
地点:兴庆校区丝路大讲堂
关键词:交融
在“音乐、哲学与科学思维”通识核心课程的全国公开课上,我作为反方辩手参加了“以西方音乐规则界定和表达中国传统音乐是否合适”为辩题的辩论赛。作为一个之前对音乐、哲学和辩论鲜有涉猎的理工科学生,我和队友一同在科学与艺术间恣意畅游,深刻体悟到了中西方文明、音乐和哲学的差异与交融,学会了在大庭广众下表达自己,体会到了逻辑与思辨的魅力。这样大胆而有趣的通识课程改革实践,充分展示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碰撞,展现了科学与艺术之异同的思辨内涵,将文化自信潜移默化地植根于我们心中。
——机械学院本科生 尹玥茗
时间:2020年12月15日
地点:兴庆校区主楼E座1302
关键词:传承
2020年12月,我拿到了27万字的教务处部门发展史清样书稿,这一份书稿记录了交大教学人对立德树人这份沉甸甸责任的坚守,鼓舞和激励着我们。我们梳理了近三十年来人才培养工作取得的成绩,推出“西迁教授谈教学”“领军学者谈教学”“课程思政在行动”等教学文化品牌活动,推出“传承优秀教学文化,构筑新时代人才培养新体系”系列宣传报道,就是要传承老交大人优良的办学传统,讲好西安交大人才培养的故事。我们都坚信,立德树人的伟大事业必将在我们这一代交大人手中传承奋进。
——教务处 胡欢
2021年,我们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聚焦国家战略和民生改善需求,争分夺秒,为国育才。
2021年,我们将保持奋发有为的姿态,围绕“四个面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继往开来,守正创新。
2021年,我们将打造协同育人的生态,紧盯“教”“学”“管”,构筑高水平育人体系,开放创新,跨界融合。
2021年,我们将保持久久为功的恒态,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驰而不息,砥砺前行。
2021年,在奋进的道路上,交大教务人将全力以赴,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