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化学工程与技术研究院依托华体会 iOS下载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设立,目前下设化学工程研究所和化工机械研究所,具有化工一级博士点学科和化机二级博士点学科,拥有陕西省能源化工过程强化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煤基碳材料重点实验室。
研究院面向绿色能源化工、高效过程装备等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以及国际化工学科前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化石与可再生能源的绿色转化工艺及高值产品制备、能源化工系统集成与排放控制、能源化工重大装备技术及其安全可靠性等三个主要方向开展攻关,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力求取得前瞻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重大原创性突破;释放创新活力,构建资源集成调配机制,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与中石化、陕煤化、京博等500强企业携手建立联合研究中心(院),主动服务区域与行业重大需求,实现校企协同创新发展;与牛津大学、利物浦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牵头组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化工子联盟,不断深化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力争成为世界一流的化工与装备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为过程工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支撑,为陕西和国家经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一、组织架构
1. 化学工程研究所:
研究所简介:
化学工程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经过三十余年发展,现已成为学科布局合理、师资队伍和研究实力雄厚的教学及科研单位,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为我国化工、能源、环境等相关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研究所面向国家和产业重大战略需求,以新型催化反应过程、化工系统集成与优化、多过程耦合强化、化工传质与分离、功能材料合成与开发等研究为核心,研究所整体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部分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为国内能源化工行业的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研究所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科研人员64人,含教授17名,副教授18名。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3人,省部级人才7人,学校青年拔尖人才15人。近5年,研究所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数十项;与欧美及日本等10余所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关系。
研究方向:
研究平台:
• 煤炭分质利用与转化研究平台
• 多过程耦合反应强化研究平台
• 绿色催化与反应过程研究平台
• 可再生能源转化与利用研究平台
• 电化学及储能研究平台
• 能源化工系统集成及评价研究平台
• 煤基碳材料研究平台
• 高效传质与分离过程研究平台
• 化工过程多相流研究平台
• 高分子及生物医用材料研究平台
科研团队:
• 催化反应过程强化团队
• 化工系统集成与节能优化技术团队
• 先进材料及过程技术团队
• 煤基碳材料研究团队
• 生物化工团队
• 化工多相反应流动青年创新团队
• 新能源系统工程与传递过程团队
• 电化学工程与过程强化青年创新团队
1. 化工机械研究所
研究所简介:
化工机械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为我国过程工业领域重要的科研基地之一,已培养出了数名有国际影响的学者、大批行业精英和企业技术骨干。研究所始终瞄准国家及区域重大需求,以过程工业中的设备安全可靠性技术、两相流与传热及太阳能利用、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过程装备的智能化技术研究为核心,重视自主创新、技术集成和产业化应用,经过30多年发展,本研究所的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部分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研究所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知识与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科研人员25人,含教授6名,副教授12名。其中杰青等国家级人才2名,三秦人才等省部级人才4名。近5年,研究所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数十项。研究所与欧美及日本等10余所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关系,与中石化、中核、华为、陕煤、兰石等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为企业解决了数百项技术难题,取得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研究方向:
研究平台:
• 过程装备失效分析及寿命预测实验平台
• 换热器性能分析测试实验平台
• 多相非牛顿流体流动传热试验平台
• 非水溶剂捕集CO2的分布再生性能测试平台
• 仿生表面抗凝露/结霜性能测试平台
• 太阳能光伏/光热综合利用实验平台
• 太阳能热化学转化与利用实验平台
• 高温气固分离与净化实验平台
• 高温高压氢环境材料综合实验平台
• 悬浮床加氢反应实验测试平台
• 电化学腐蚀环境综合实验测试平台
• 金属氢化物太阳能蓄热系统性能测试平台
• 池沸腾及流动沸腾换热性能综合测试平台
• 工业余压能回收与利用测试平台
科研团队:
• 绿色高效能源化工装备技术团队
• 两相流与传热及太阳能利用团队
• 能源化工重大装备及安全可靠性团队
• 工业催化研究所
研究所简介:
瞄准国家在能源环境领域的重大需求,重点解决污染物无害化处理的前瞻性课题和关键技术问题,针对水体、土壤、大气中高污染和难转化的排放物,从分子设计着手,合成了一系列选择性好、催化活性高、环境友好的新型催化剂材料。在光催化、新能源电化学催化、锂离子电池材料和多相催化方面,分别开展光生载流子的界面迁移转换规律、催化剂表界面性质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和基于生物质平台分子的高附加值催化转化以及脱硝催化剂优化等关键科学问题展开研究。基于催化剂结构设计与分析,揭示催化反应反应机理,构建催化剂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近年来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Ed.、ACS Catal.、Appl.Catal. B-Environ.、J. Catal.、Adv. Mater.、Nano Energy、J. Mater. Chem. A、Org. Lett.、Chem. Commun. 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研究所成员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级科研课题,包括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并与中石化、中石油、延长集团、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等企事业研究单位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研究所通过探索开发工业催化新材料及催化反应新机理,培养聚集一流科研人才,建设高水平的工业催化研究平台,产生具有重大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团队现在有教授2人,特聘研究员1名,副教授4人,青年教师5人。团队自形成之初,就始终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近些年,团队成员中涌现出“王宽诚青年学者”2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陕西省青年人才托举计划”2人,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 ”1人,“西安交大十学术新人 ”2人。
研究方向:
二、科研团队
1. 绿色高效能源化工装备技术团队
2. 两相流与传热及太阳能利用团队
3. 催化反应过程强化团队
4. 化工系统集成及节能优化技术团队
5. 新能源系统工程与传递过程团队
6.能源化工重大装备及安全可靠性团队
7. 先进材料与过程技术团队
8. 化工多相流反应流动青年创新团队
9. 生物化工团队
10.电化学工程与过程强化青年创新团队
11. 煤基碳材料研究团队
京博-西安交大工业技术联合研究院简介
京博-西安交大工业技术联合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12月5日,是为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以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为契机,集成多方优势资源,由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华体会 iOS下载按照“校企合作、协同管理、自主发展”的方针与“优势互补、共谋发展、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原则,以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为依托联合组建的科技创新、联融发展平台。工研院立足产业发展需求,多元融合高校资源,为实现西安交大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以及使京博继续保持行业内的引领地位提供有力支撑。
京博-西安交大工业技术联合研究院以提高学校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发挥西安交大化工、化学、能源、机械、电气、力学、环境、管理等多学科优势,结合京博在高端化工产业、教育与艺术产业、现代服务产业、生态环保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物流产业、新兴资源产业、投资与金融产业、现代生态农业,九大产业领域的工程与应用平台,围绕科技自主创新、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多边全方位合作,共同推动能源化工、安全环保及新材料等行业技术的前瞻性、创新型发展,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未来经3~5年的重点建设,力争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使工研院成为推进校企资源共享、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培养和聚集高层次科技创新和管理人才、促进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基地。
陕西省能源化工过程强化重点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建于2015年,是面向陕西省能源化工行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依托华体会 iOS下载,在能源化工领域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学术交流、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现任实验室主任为杨伯伦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费维扬院士。
实验室研究方向为:催化反应过程强化、传递过程强化和系统集成优化。
近5年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任务100余项,其中国家“973”、“863”、“科技支撑计划”、“重大专项”,基金委 “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12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27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举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国内学术会议12次。实验室研究成果推动了相关行业技术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国家和陕西化工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系统集成优化技术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中石油、中石化和陕煤化等大型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出了系列反应与反应耦合,反应与分离耦合等新的过程强化策略,并应用于陕煤化的新技术开发;自主研发的化工过程天然气压缩机成套技术,摆脱了国际先进企业的技术垄断,先后在近10个企业实施,累计实现产值超过5 亿元。
实验室已经形成多学科融合,用于创新的科研队伍。实验室有固定人员 73名,流动人员100余人,实验室技术人员4名及管理人员3名。其中国家“杰青”1人、国家级青年人才6人,省级人才 12人。在站博士后20人,在读研究生313人。
实验室研究设备完备、系统,拥有 30 万元以上的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共 20 余套(台),自主设计建设大型实验系统20 余套;为从事相关研究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
石油和化工行业煤基碳材料重点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于2017年获批成立,依托华体会 iOS下载化工学院,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煤炭资源之禀赋及煤化工升级发展之亟需,在煤基碳材料领域开展高水平科学技术研究、学术交流、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省部级科研平台。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邱介山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谢克昌院士。
从化学结构的层面看,煤炭是一种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天然富碳高分子材料,是制备和合成新结构高性能功能碳材料的优质前驱体。基于煤炭及其衍生物(煤焦油、煤沥青等)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特征,采用分子剪裁的技术策略,在产品工程和过程工程的技术层面,通过有机融合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煤化学工程、多相催化、材料科学等技术方法,创制结构新颖独特、性能优异的微纳米碳材料,构筑煤化工精细化的科学和技术平台,探索新型煤化工和材料化工过程强化技术方法、以及反应与过程装备的传递过程强化技术,将引领和支撑煤炭高附加值精细化利用的技术发展。
石油和化工行业煤基碳材料重点实验室将围绕学科的国际发展前沿和石化行业的重大技术需求,凝炼科学目标,开拓煤炭精细化高附加值利用的前沿技术领域,使我国在煤炭精细化利用特别是煤基功能碳材料的规模化可控制备新技术与过程强化等领域的科技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验室的总体建设目标是成为国内一流的煤基碳材料实验室。在煤基功能碳材料、煤炭精细化利用化工新技术与过程强化等研究方向,取得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学术成果,引领和支撑煤炭高值利用的发展;努力培养和引进碳材料、煤化工相关的优秀人才,尽快形成高水平人才聚集的学术高地,组建一支有一定规模、年龄结构合理、竞争与创新能力强的科研队伍。
实验室研究方向为:煤基碳材料设计与制备、煤基多孔碳吸附与分离、碳基能源催化与转化、碳基能源材料与器件。 现有固定人员31名,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