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炎夏,湘潭大学校门口的梧桐树繁密茂盛,蝉鸣嘹亮。一位满头华发却又精神矍铄的老人向我们走来,他是当初顺应祖国需要,放弃交大优渥生活,毅然决然返乡援建湘大的杨学群教授。杨教授与来自青松社的实践团队成员漫步湘大校园,不时驻足停留,回忆起多年前奋斗的点点滴滴。参观完校园,杨教授又与同学们进行了座谈,在对往事的回忆和怀念中,隔着历史和岁月的沟壑,杨教授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如同画卷一般展现在我们眼前。
党和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学什么专业
1941年,杨学群教授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的一户普通人家,为了改变命运,她从小勤学苦读,初中毕业便以优异的成绩保送至湘潭一中,并在此度过了自己的三年高中岁月。谈及这段求学经历对自己的影响,杨教授感慨万千:“人的成长,尤其在青年时候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当时我们的老师大都毕业于知名的大学,在这些好老师的身上都有一颗精忠报国的心,对我们产生了耳濡目染的影响和教育。”
彼时,国家“向科技进军”的口号深深影响着每一个志存高远的学子,18岁的杨学群怀着“赶英超美,科学救国”的使命感、责任感从湖南湘潭来到了西安交大的核物理专业求学,在西安交大度过了五年青春岁月。回忆起西安交大求学经历,杨学群多次提到西迁精神对她的影响:“从上海迁到西安的时候,整个交大不仅是老师和学生,学校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也有80%一起过来了,还有各种教辅设备,包括理发的人员,食堂厨师,还有补鞋的人员,全是讲的上海话……西迁精神对我的思想的影响也是很深刻的。”“这种精神是种什么精神?为国为民,没有别的。”凭着“凭什么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发明家没有中国人”的一口气,杨学群克服了特殊时期物资匮乏、核物理专业学业额外繁重等多重困难,坚持完成了大学学业。
哪里可以更好发挥作用,我就去哪里工作
1965年,在西迁精神的感染下,毕业后的杨学群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去往南昌核物理研究所,为“两弹一星”工程做基础工作,负责监测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放射性物质的强度以及之后的放射性防护工作。“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离不开无数像杨学群一样的默默奉献者。“中华民族不欺侮别人,也绝不受别人欺侮”是他们的坚定信念。
“两弹一星”顺利发射后,1972年,杨学群结束了与丈夫的两地分居,带着两个孩子回到了西安交大,在电工材料研究室任教,并与清华大学联合承办课题,攻克宝成铁路中可控硅控制火车制动的难题。回到母校任教,对杨学群来说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交大是走在国家科研的最前沿,因此我接触到很多新鲜的仪器,如红外光谱仪、线上色谱仪、X射线等这些仪器,在一般的学校是接触不到的,这为我做好科研工作提供了极大帮助。”
传承西迁精神,完成国家交付的援湘任务
1977年,湘潭市西郊的一片荒山上,湘潭大学复校重建。为响应国家全力支援湘潭大学复建的号召,杨学群教授夫妇主动请缨,与全国各地622名教师共同怀着“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的初心使命,从西安交大来到湘大任教,从此再也没有离开湘潭大学。“我一想那种对祖国的感情,那种想要去开创一番事业的那种抱负,我也许去走一条披荆斩棘的路也未尝不好。”搭草棚、住农家、点油灯,是杨学群教授初到湘大时的生活居住条件。“周围的农村家里满山遍野都是湘大的老师,农民都把自己的正房腾出来给我们住。他们都说,这是来支援建设湘潭大学的老师,所以要尽量给我们提供好的条件。就这样,我们点煤油灯喝糖水生活了将近两年。”回忆起这段激情澎湃的岁月,杨教授感慨道:“西迁精神对我的思想影响是很深刻的,刚来湘大生活太艰苦,甚至一度感觉自己选错了。但是自己毅然决定了,就没有回头路,想想我们的交大西迁,为了国家的教育事业,为了家乡,硬着头皮也要往上干。”
作为建校的首批教师,面对多个熟悉的领域方向,年轻的杨学群再次做出了一个“大胆的选择”。此时,正值恢复高考的招生季,全国向教育部报告招收环境工程专业的只有三个学校,湘潭大学位列其中。回忆起自己当初的选择,杨学群教授笑着说:“我看来看去,环境工程专业这是个新专业,从来没有谁办过,我想这个领域里面也许可能会有大有作为,我那个时候反正也年轻,那么我就去吃螃蟹。”同时,杨学群也承担其中一门“仪器分析课”的教学任务。此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国家引进的一大批先进仪器,能够熟练掌握、操作的人寥寥无几,杨学群就是其中之一。对此,她颇为自豪地表示:“我们交大有一句话叫做——厚基础、薄专业。这种思想对我影响很深,当我在学习中积累了坚实的专业技能,我有很强的数理基础、很好的机械加工能力,不管看到什么东西,我都不畏惧。虽然生疏,但是我把说明书一看,它的原理我全清楚,我也一样能够找到核心部位。”带着母校给予的宝贵财富,杨学群承担了湘潭大学实验室的仪器验收工作,并且在课余时间为来自物理学院、机械学院的各位老师进行操控仪器的培训。每当仪器出了问题,杨学群都会主动伸出援手帮助维修解决,经常忙到晚上12点,虽然辛苦,却乐在其中。在杨学群教授的努力下,不仅教学工作圆满完成,湘潭大学各实验室也成功引进大批国内外先进仪器,助力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取得大幅度提高。
1984年,杨学群作为负责人,带领团队建设湘潭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买什么设备,买谁的设备,如何选址,如何进行人员培训,没有前人的经验参考,只能咬着牙摸着黑前进。除此之外,杨学群还承担着国家级课题负责人以及国家统一教材编写者的重任,由于繁重的工作压力,杨学群最初也想过放弃。但她说:“我想想我们的西迁精神,从上海到西安,是因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是交大人世代传承的精神基因。我作为党员要服从国家的安排,既然学校需要我,我就去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有志者,事竟成。耗时若干年,杨学群团队建设的湘潭大学第一个现代化的分析测试中心正式成立。
虽已退休,一颗奋斗和奉献的心永不停歇
2001年,杨学群退休,26年坚守相待,她共撰写了20余篇论文,其中大多为领域内核心刊物。承担了各级各类多项科研课题,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专业人才。于她而言,退休不过是换了一个奋斗的岗位。2006年7月,杨学群担任湘潭大学第三届教育教学督导团团长。“这个工作虽然很苦很累,但是心里很开心,这对我的精神世界、对我的身体是一个最好的营养物质。”经过督导团和全体教职员工的辛苦工作,2008年湘大再次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等级。
直到2009年,杨学群才真正离开了工作岗位,但她退休后的生活依然丰富而有意义:上网课、学国学、研究经济...几乎没有一天空闲。岁月带走了花样年华,模糊了如烟往事,却无法让一个不老的灵魂停止追求。已是耄耋之年,却仍精神矍铄、言语风趣、思维敏捷,永远在奋斗、永远在突破自己的舒适区,这是杨学群教授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师者如水,润物无声,播火传薪,耄耋勃发。当日一别,言犹在耳,杨教授将宝贵的人生经验馈赠我们,我们也必将不负重托,牢记西迁精神,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抒写属于我们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