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闻网首页>主页新闻>正文
主页新闻

产教融合 构筑校企思政育人共同体

——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创新探索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2024-10-11 11:31 浏览量:

9月27日,西安交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校企导师组获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颁发的人才培养全国优秀校企导师组荣誉证书(全国10项)。

这个证书意味着学术界、行业领域对校企创新联合体育人实践的共同肯定。2022年,教育部等部门启动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2023年9月,来自全国高校、企业、国家实验室、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协会等33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这一新型政产学研合作组织。

“我是代表团队去领奖的。”航天科技六院副院长、企业主导师、校企创新联合体总指挥王春民说:“这个奖是对校企联合育人的肯定,也是对团队思政教育的肯定,我们在科研和思政领域都进行了新探索,效果不错。”

“新港三融”  打造校企思政育人“生态圈”

校企导师组由航天制造与信息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航天所”)和高端装备研究院(机械工程学院)共同组成,于2020年10月成立,是西安交大“校-院-所”三级架构下的科研实体单位。

2023年9月,校企导师组在讨论火箭发动机支架轻量化设计问题。

西安交大在与航天科技六院、五院、四院、创新院等大院大所深度融合过程中,探索出一种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就是将“甲乙双方、一纸合同、一个项目、一笔经费”的传统方式迭代到“水乳交融、校企团队参加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模式。双方依托创新港系列化体制机制创新,打破高校传统“院系制、学科化”组织模式,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生态,汇聚“百人攻关队伍”,承担国内最先进、最复杂的新型航天动力的总体任务。

具体来说,双方构建“任务开放、共享共担”合作机制,校招共用人才,拓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队伍;创立“双两总、九张表”管理机制,改革考核指挥棒,创新并实践了高校有组织科研管理新范式;建立“实战化、双导师”育人机制,科研攻关和育人深度融合,提升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能力。“军民、校企、产教”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该模式命名为“新港三融”模式。

回忆共建经历,航天所所长、校企创新联合体校方总师刘金鑫说,“两个单位两套人马在短时间内融合成一支队伍不容易,但我们都想把事做成,不努力就放弃不是科研人的做事风格!”

万事开头难,当出现“老规矩”碰上“新问题”的情况,有人质疑:这事你们能做成吗?刘金鑫说:“有‘堵点’很正常!现在条件比几十年前强得多,产教融合是大势所趋,双方领导都积极推动,我们得冲上去!光是一次专线改造施工,双方导师吃住在一起,打着地铺盯进度,我们早就是一个‘战壕’的兄弟啦!”

王春民说:“‘新港三融’的过程是课程思政走向实践思政的过程,双方团队在融合,也在不断总结思政教育经验,形成了几点共识:一是双方都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二是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在爱国主义、勇于探索创新、团结协作以及责任感和使命感等方面具有共同点;三是要将思政教育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

校企联手 推动思政教育落地见效

2023年9月,校企导师组在讨论组合发动机控制系统设计问题。

航天所负责落实的校企合作基地包括空间智能制造研究中心、空天往返先进推进创新中心、航天固体动力先进制造联合创新中心、涡轮火箭冲压组合动力联合创新团队、液体火箭发动机健康管理系统联合研制团队、航天超材料与超结构创新联盟。

为更好汇聚跨学科力量完成科研任务,西安交大以航天所为主体,在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了跨学科平台——空天往返动力与智能制造校企深融平台,有专职师资36人,跨学科师资17人,企业导师35人,导师团队党员比例超过90%,平均年龄不到40岁。导师组带着100多名研究生围绕空天往返先进推进、空间智能制造、在轨维护等开展研究。由企业牵头成立科研与教学管理办公室,管理导师是否紧扣国家战略需求育人,审核学生是否面向重大任务选题。

在思政教育上,航天六院和西安交大各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西迁精神深植于交通大学的血脉之中,是其不可磨灭的精神基因;红光沟是航天六院三线建设时期的所在地,是我国唯一的航天液体动力三线研制基地。

2024年4月30日,航天所30余名师生赴航天六院抱龙峪试验区,深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和液体动力技术发展历程。

2023年6月28日至29日,航天所青年博士代表受邀参加航天六院“奔腾动力 筑梦空天”青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实地探访红光沟,双方青年博士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

刘金鑫授课时常提及钱学森1992年9月15日写的一封信,“这封信是一个载体,体现了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信中提到‘可重复使用的载人火箭’,是我们正在做的研究,这也是精神的传承。每次讲这些,大家都很受触动。”

王鹏飞是空间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副主任、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材能中心主任,智能制造技术领域国家级专家,2019年起参与校企联合育人。作为博士生导师,他承担《柔性航天器原理与智能制造技术》部分课程编制及授课任务,讲授柔性航天器的总体设计与制造方法等重要内容。他说:“我特别关注两点,一是国家重大任务需求和前沿科技进展,目的是拓宽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科技报国的热情;二是从实操的角度分享经验,希望他们能走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2024年6月,团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联合任务攻关期间,在问天阁前留影。

“新港三融”模式自2020年实施以来,双方科研人员开展航天发动机的研制攻关,完成了抱龙峪试车、阿拉善试飞、清水头排故、全国各地生产试验;2022年,该联合体攻关的测试诊断系统助力国内最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全系统试车圆满成功;2023年,该联合体攻关的某新型发动机全球首飞验证取得圆满成功。

群体成长是检验思政教育成效的试金石

2024年西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联盟第一届课程思政案例大赛上,刘金鑫以《承继前辈意志培养卓越人才》为主题,面向本科生讲授的“工程控制基础”课程荣获特等奖。

“比起刚回国,经过两年多产教融合的历练,我的目标更清晰了”。2021年底回国任教的马猛担任空天往返先进推进创新中心副主任,主要承担发动机故障诊断健康管理系统的研究工作,他给学生上的课涵盖大数据分析、冷流火箭设计实践等。马猛说:“企业为主导的研发模式明显改善了课堂氛围,‘真枪实弹’的项目讨论使学生热情高涨,我会把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以及家国情怀、个人成长经历结合起来讲,增强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9月14日,西安交大一支学生队伍在IEEE PHM-Beijing 2024数据挑战赛复赛中荣获第6名。马猛说:“希望我和同学们都能日有进益,不断增长才干报效祖国。”

航天所流传着一个形象的比喻:学习与科研如同打虎,纸上画虎练不出本事,要找“真老虎”练真本事。博三的欧阳汀益说:“‘双导师’制、企业牵引的项目就是‘真老虎’,希望我和同学们都能承担起新的时代责任。”博一的方力培说:“我们都和航天‘绑定’了,师兄和老师们经常为分析检测数据废寝忘食,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独当一面。”

“思政教育的‘后劲’大!有的学生刚跟项目时总问:老师,什么时候能发论文?现在常问:老师,这个成果能运用到实际中吗?”王鹏飞说,“问题的变化意味着认知的改变,这要归功于思政教育。”

近3年,西安交大已与210余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署共建联合研究院(中心)协议,建立83个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转化孵化213家企业。

西安交大党委书记卢建军说,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西安交大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落实校企“双导师”制度,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加强校企协同育人,在工程化环境、实战化项目、有组织科研、全链条创新中培养卓越工程人才,挖掘和利用好科研攻关中的思政元素,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磅礴力量。

文字:党委宣传部 李莉
图片:受访者提供;党委宣传部 李莉
编辑:徐琛

关闭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