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场】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763.19万人,比上年增加108.11万人,增长2.32%。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74所,比上年增加61所。全国共有高等教育专任教师207.49万人,比上年增加9.71万人,增长4.91%。
在多年努力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但我国在建设教育强国上仍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
如何发现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如何为高校青年教师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如何将学校教授的内容和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近日,全国政协召开“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双周协商座谈会,全国政协委员、相关领域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交流探讨,为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建言献策。
巧融合:营造产教协同良好环境
8月10日,与国电南瑞集团、陕西省西咸新区签署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这是三方共同探索校地企一体联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具体实践。全国政协委员、党委书记卢建军认为,此次签约迈出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坚实一步。在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卢建军围绕“建立企业主导产教深度融合环境,切实提升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话题进行发言。
卢建军认为,深化产教融合,迫切需要创新供给端、企业需求端、政府服务端的协同发力。前不久,西安市召开发布会解读《西安市支持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这也为敞开怀抱和更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
“这为我们企业方吸纳科技成果再添一把火。”陕西秦洲核与辐射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磊表示,企业正积极依托《措施》,联合西安交大物理学院、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等相关院系携手筹划创建新型研发机构,将聚焦核技术、新能源等前沿科技领域,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自2021年4月起,实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工程,“目前学校已与39家世界500强、50家中国500强企业达成建立深度融合创新联合体的协议,建立起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联合攻关、共享成果工作机制。”卢建军介绍。
在工作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卢建军观察到,目前,围绕工程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发展还存在“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不畅、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他建议,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解决好“校企融合什么、在哪融合、怎么深度融合”的问题,构建“企业出题、校企共同凝练课题、揭榜挂帅领题、师生共同答题、校企共同评价”的工程人才培养机制。
本文节选自8月17日《光明日报》5版
报道链接:
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903968e4a71a4873be0e8b5b721a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