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仪田:向世界证明中国制造的实发表时间
作者:毛海峰
王仪田:1983-1987年在反应堆专业学习,并于1990年、2008年分别获得流体机械及工程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现为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研发部技术总监、高级工程师。
新华社西安12月26日电为了向世界证明中国制造的实力,西安陕鼓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陕鼓动力)首席技术专家王仪田和他的伙伴们,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不仅在技术上全面掌握了大流量、高效率的高炉鼓风机——大型轴流压缩机的核心环节,而且在市场竞争中成功地使陕鼓成为世界三大高炉鼓风机制造商之一。
在寂寞中积蓄力量
无论是炼铁还是飞机风洞试验,都离不开大型工业鼓风机、压缩机,但是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我国所有的大流量、高压力、高效率的炼铁高炉用鼓风机——轴流压缩机几乎全部需要进口,用于航空领域的连续式跨声速风洞的大型轴流压缩机更是被西方严密封锁。
1990年,从刚研究生毕业的王仪田来到陕鼓,从事轴流压缩机的核心技术研究——气动设计。对于这一技术,王仪田在大学里并没有接触过,是个不折不扣的“门外汉”。但一向不怕吃苦的王仪田没有就此退缩,他把“入行”作为自己事业中的第一个目标,在学习中积蓄着力量。
他拜陕鼓技术专家姜国栋为师,一字一句把师傅传授的知识、技术记在本子上不断揣摩。那时,轴流压缩机方面的技术资料基本为德语,从未学过德语的王仪田,就靠一本德汉词典,一个词一个词地翻译。为了精益求精,光是一本《轴流式压缩机原理》就翻看了七遍以上。
就这样,通过向老师学、向书本学、向实践学,王仪田逐渐掌握了轴流压缩机的技术,并开始钻研轴流压缩机技术的核心程序。到1997年,我国向印度出口第一台国产轴流压缩机时,王仪田在气动设计方面已成为行业内公认的专家,在与印度专家技术交流中已成为重要的中方成员,受到了外方专家的尊敬。
在创新中挺起脊梁
在大型轴流式压缩机领域,有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即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缩机组技术。目前,这一技术只有西方极少数发达国家掌握。由于这一技术主要用于航空航天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研究,西方不仅在技术上对我国严密封锁,而且产品出口也不允许。作为研究轴流压缩机技术的王仪田,实在不甘心。从1999年起,王仪田带领研发团队开始研制我国第一套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缩机组。
那些日子是王仪田研发团队最为艰辛的一段攻关探索路程。为了攻克技术难题,在历时9年间的3200多个日子里,王仪田不是独自在办公室翻译、查阅资料,就是和团队成员们一次次地做气动性能实验,不知放弃了多少个节假日与亲人团聚的日子。
艰辛的历程最终迎来希望,王仪田和他的团队陆续攻克了气动、油气密封、防腐蚀、低雷诺数下防止喘振、转子动力学、高转速控制精度等一系列技术难题。今年3月27日,由王仪田带领团队研制的我国首套生产用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缩机在用户现场运行成功,性能完全达到或超过各项设计指标要求,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对该项技术的垄断。
王仪田告诉记者:“压缩机相当于风洞的心脏,是风洞系统的核心设备,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技术提升,大大提高了我国在世界风洞领域的地位。目前我们的研发团队正在研制更大型的连续式跨声速风洞压缩机组,等产品研发成功时,国产诸多飞行器的很多试验就可以在国内更高效率地进行,将有效推动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提升。”
在竞争中收获果实
从轴流压缩机诞生起至今的100多年里,西方国家的产品到上世纪80年代还一直牢牢地在市场份额中占据着绝对垄断地位。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中国重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冶金行业用的轴流压缩机需求一路上扬,中国轴流压缩机占全球市场的比例一再提高。乘着这股市场东风,王仪田和他的伙伴们年年进行技术改革,在大型高炉用轴流压缩机技术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到2013年,王仪田团队研发的大型高炉鼓风机技术已能应用到宝钢5000立方米级高炉,并将取代长期使用的国外产品,这标志着我国在这领域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陕鼓动力的轴流压缩机应用领域已从冶金领域扩展到风洞、高空模拟抽气试验、石化、煤化工、硝酸、制药、环保等领域,各类轴流压缩机组不仅占据国内九成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且还销往欧洲、南美、中东地区。陕鼓在市场竞争中已赶上欧美发达国家,目前已成为世界三大高炉鼓风机制造商之一。(原文转载自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