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陕西省应对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表扬信。信中详细描述了我校米白冰老师参与疫情防控期间的工作内容,对其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科学严谨的专业技术及甘于奉献的品质给予高度肯定和赞扬。米老师在疫情防控中勇于担当的精神,是西迁精神在新时代下的重要践行,体现出交大人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为深入了解米老师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工作内容,同时充分发挥优秀青年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本期我们邀请到米老师,请他和我们分享一下自己在工作、科研、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感悟和心得。
米白冰
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健康与疾病发育起源研究、纵向数据分析方法在流行病学领域的应用、营养流行病学调查工具的设计及评估等研究工作
目前在《Journal of Hypertension》、《BMJ Open Diabetes & Research Care》、《中华流行病学》、《中国卫生统计》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论文52篇(SCI论文30篇),以第一作者发表6篇
先后完成省部级多项重点项目,目前承担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新冠应急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冠专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具有丰富的流行病学研究组织、实施和分析经验
迎接挑战,探索未知,守正创新
新冠疫情的突发对公共卫生领域实施精准防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冠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爆发初,各种“新”对于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带来了较大挑战。米老师指出,经典的公共卫生防控措施主要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3个方面进行。而对于新冠疫情,首先是“传染源新”,在当时的环境下,我们不能迅速了解清楚传播的源头;其次是“传播途径新”,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现代社会融入了众多便捷的交通方式,构建起了错综复杂的物流网,这为疫情的传播带来了潜在的不可控因素;最后是“易感人群新”,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如何在人员高速流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人群聚集密度高等前所未有的条件和背景下进行精确的防控等问题亟待解决。
未知领域为科研工作者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当提及如何在未知领域中调整心态、潜心研究时,米老师认为,需要保持好奇心,不要害怕失败。面对未知的难题,坏的一方面是在你投入了一定的时间精力后可能会失败,但好的方面是面对未知领域,在知识搜集、研究起点等大家都是平等的,其实是给了我们更多的机遇。要积极调整心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文献检索和荟萃,并保持敏锐的研究头脑,积极探索新的研究方向。
以科学为基石,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创新。在新的疫情背景下,米老师认为,在保证基本伦理的情况下,研究者有更多的宽容可以去尝试和探索。正是这种全新的领域和背景与信息化时代的融合,带来了众多新的多元化产品出现,如出入境报告制度、一码通、小程序打卡、人群轨迹追踪、病毒序列信息的全球共享化、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实时疫情地图、新发传染病动力预测模型等。
底线思维,正向回馈,管理压力
压力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情绪体验过程,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部分。在快节奏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压力,适当的压力可以激发个人的潜能,但长期陷入不良的压力中会让人产生消极心理,甚至危害身体健康。谈及压力来源时,米老师结合自身体验,从不同角色入手为我们解惑。对于老师来说,经常遇到的压力便是国科金的申报、聘期内的考核、各种工作的deadline等;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小论文、毕业论文、就业压力等。关于如何调节和管理压力,米老师建议可从以下方面做起:
第一,底线思维。树立“底线思维”思想,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为某件事、某个目标设置一个可能出现的最坏的结果,这样提前提醒自己,在最后的结果到来之前,便可不会“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第二,正向回馈。正向反馈是执行力的源泉,可以帮助我们积累做事的方法论和信心。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身处“信息茧房”,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想法与同样会产生这些情绪的人交流,得到类似的负性反馈,从而使自己被禁锢在自我建构的信息环境中,生活变得程序化、定式化。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与不同圈层的朋友、家人交流,拓宽自己的思维,避免极端化发展,以期突破“信息茧房”。
第三,多元化思维。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样化的社会中,除了工作、学习,我们还有形形色色的生活,所以不要以某一个方面去评判自己成功与否。应当懂得看到自己的长处,积极弥补不足之处,从多方面评价自己。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确定方向
对于大多数同学关心的“科研方向选择”问题,米老师认为,应该兼顾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结合理想和现实。主观条件主要是指自己所感兴趣的选题或方向,客观条件则是导师或学院学校平台能够提供给你的资源及条件,应当同时考虑两者,才能在后续的实施过程中事半功倍。结合自身的体会,米老师从不同学生类型给我们提出来建议:首先,对于本科期间有过科研经历或科研训练的同学,米老师会鼓励他们结合之前研究的内容,深入探索与组内方向之间的可能关系,最好的结果是综合组内的方向,对之前的课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样不论是项目推进或管理,都会更加得心应手。其次,对于没有想法但又积极行动力的同学,米老师会先让他们在研一时广泛进行文献阅读,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组会时汇报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再加以诱导式地提问,帮助他们逐渐确定方向。最后,对于对科研不太感兴趣或者经过多个课题方向尝试后“近乎崩溃”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直接给定研究方向。
总的来说,兴趣是科研最好的基石,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研究方向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再结合自己的努力,最终做出一番成果。当然,要强调的是,科研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一步步打好基础,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因材施教,潜心打磨,培育新人
在学生培养方面,米老师更注重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他对学生提出“三个一”的要求,即毕业时掌握一门统计分析方法、学会使用一个软件、确定一个研究的疾病。针对不同的学生,关注个人的意愿,采取不同的措施和要求。与其他学科的科学研究类似,同样注重培养学生英文文献阅读能力,获取前沿知识技能,但由于流行病学研究的特殊性,还注重培养学生逐步掌握项目管理的能力和结合现场推敲分析、推动课题发展的能力。
对于不同学习阶段应该达到的要求,米老师认为,在本科阶段,由于可塑造型较强,应当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其养成正确的三观和科学的学习态度,避免走上歧路或多走弯路;在硕士阶段,需要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不是一个具体的方法,或许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套流程,或许是逻辑思维的训练,本阶段更应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规范;博士阶段,是培养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人将自己大量时间精力花费在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上的阶段,该阶段着重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米老师认为在该阶段,导师更像是科研上的合作伙伴,在讨论交流中提供解决困扰问题的方法,大的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读博是三思后的选择,在这样一个未知挑战的阶段,不应该盲目精神内耗。
此外,关于科学研究的更多问题,米老师为我们推荐了《现代科学指南》这本书,该书详细讨论了现代社会中科研的现状、特点、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列举了进行科研活动,特别是科学实验、数据分析、文献管理,以及在学术生活中所需的重要研究思维与技能,最后讨论了高学历科研人员的就业问题。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此次访谈米老师分别从如何应对挑战与机遇、如何进行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如何确定研究方向以及硕博研究生应当达到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答,相信大家一定会有很多的感触吧,再次感谢米老师的时间和细致入微的答疑解惑,也祝愿各位同学早日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文:仁心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