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宝钢教育基金会2023年度工作会议暨宝钢教育奖颁奖仪式在上海举行,人居学院廖红建教授荣获“优秀教师奖”。宝钢教育奖秉承“奖掖优秀人才,力行尊师重教,推动产学合作,支持教育发展”的宗旨,是由宝钢独家出资设立、政府支持指导、专家咨询策划、高校积极参与的全国最具知名度的教育奖项之一。此次获奖,是对廖红建教授坚守师德、敬业爱生、深耕教育一线,深入推进教育改革贡献的认可。
坚持教书育人 潜心教学深耕不辍
廖红建教授长期坚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她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始终坚持教书育人,具有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求真务实,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曾荣获“教学卓越奖”、王宽诚育才奖、教书育人先进个人、首届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等荣誉称号。
从教三十余年,她始终深耕教育教学一线,潜心教学研究,与时俱进,主讲的《土力学》慕课和《工程地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分别荣获首批和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以“强爱国之魂、助强国之魄、传西迁精神”为核心的《土力学》课程荣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实力彰显,受益面广。建设的课程、教材等优质教学资源辐射全国,服务国家创新人才培养。
多年来,积极组织全国性土力学教学研讨会、全国高校青年教师讲课论坛和学术会议,赴西部多所高校指导一流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课程建设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为西部的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教学方法匠心育人
在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上,廖红建教授勇于开拓创新,不仅建成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而且坚持优质、开放、共享,因地制宜、因课制宜、重塑课程体系,开展具有交叉、融合、创新特色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获全国混合式教学创新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奖。基于OBE教学理念、BOPPPS教学模式、采用PBL和TBL教学方法、注重参与度和反馈,有效体现了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改革,促进了教学内容的丰富化、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度和主动学习能力,内驱激发,知行合一,获国家级一流课程。在疫情期间积极进行国际在线课程建设,为学堂在线国际平台首批上线高校课程,为推动我国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资源在全球共享,化危为机做出贡献。
在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廖红建教授积极参加本科学业导师工作,曾被评为十佳“优秀学业导师”、崇实书院“最受学生喜爱的学业导师”。她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事业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口头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五种能力”培养,并取得显著成效。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组织学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业指导活动和科技活动,如:组织本科生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举办“学习方法探讨”“专业学术讨论会”等。在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合理、系统、有计划地完成学业的同时,还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等问题,在就业、考研、情感、社团活动等方面进行耐心指导。一系列丰富的学业指导活动,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得到的效果也是可喜的。在已毕业的40余名学业指导同学中,超过一半成绩优异继续深造,体现了在学生知识、能力、素养的培养和日常教育、管理上都取得了成效,春风化雨,匠心育人。
教学科研相长 赋能思政 传承西迁精神
廖红建教授将学科前沿知识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中。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课题30余项,其中主持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主持陕西省重点科技研发项目子课题1项,担任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项目首席科学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曾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她长期开展教研和教材建设,主持教改项目10余项,并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获校中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等奖。多年来,带领年轻教师组建教学和科研团队,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不断在教材和课程上融会贯通、开拓创新。注重因材施教,创新教学内容方法,有效提升学生能力。组织编写了本科生、研究生中英文教材和专著10余部。形成了一整套与时俱进,具有先进性、信息化、融入课程思政,将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相结合、富有特色的中英文教材,曾获优秀教材特等奖和一等奖等。主编的《土力学》等数字化教材应用广泛,遍布20个省份和直辖市,惠及国内众多高校,受到广大高校师生的欢迎。
廖红建教授在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同时,从课程培养目标出发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整合教学设计,开展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取得丰硕成果,荣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构建了强爱国之魂、助强国之魄、传西迁精神为核心主线的《土力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贯穿整个课程。从象形字—土的演变,到半坡陶彩、唐三彩,感受黏性土的艺术;从万里长城到都江堰水利工程,从三峡大坝到港珠澳大桥,从古至今的中国科学家们的创业精神,无不彰显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和中华民族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学生为国奉献精神。
她在研究生培养上兢兢业业,为人师表,曾荣获校首届十佳“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称号。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结合汶川地震举办主题为“责任与使命”“感恩与奉献”等思政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为祖国建设服务的强烈信念,弘扬爱国情怀,传承“西迁精神”。不计辛勤一砚寒,廖老师辛勤工作,高度负责,将教书育人、实践育人融入教育。学生们用“三心”评价廖老师:做试验时细心、辅导学生时耐心、做学问时虚心。廖老师特别注重对研究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一直关心、鼓励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迄今为止,在已培养的100余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中,70%以上为党员,为国家培养了杰出专家、学者和管理人才,他们分布在我国土木岩土等领域,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成为“西迁新传人”。
学生在评价中这样感怀:“学术道路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廖老师的悉心指导,她把每个同学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无私地关心和帮助他们,同学们美好的未来就是她的幸福。在我们学生看来她是这样一位老师:用最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们传授人生的真谛,带领大家遨游知识的海洋,耐心细致的指导、无微不至的关怀;热情开朗、平易近人,温和的笑容,洋溢出对生活的热爱,不仅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学生,更是一簇火焰发光发热,温暖人心;用智慧和爱心给学生以鼓舞和力量,以真挚的情感感化人,用睿智的语言激励着学生快乐学习、幸福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