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文化 >> 精神文明建设 > 正文
精神文明建设

院“四德”先进模范--眼科 熊全臣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13-09-18 14:52:42 浏览次数:
文字大小

以诚立身   以德垂范
熊全臣,男,60岁,教授,主任医师,中共党员。1976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硕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曾任医学院眼科学系主任、第二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与美容学分会第五届全国委员;陕西省残疾人康复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残疾人康复协会视力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医学美容与美容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优生优育协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诚实守信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今社会人们对诚信的诉求更为迫切。在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有一位教授一直用实际行动来诠释诚信二字的深刻内涵。他就是全国知名的眼科病专家、硕士生导师熊全臣教授。他总是说:“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几十年来,他在学习和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坚决反对弄虚作假行为;对待患者,他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真诚待人;对待学生,他以诚为先,以德为先,严谨治学,言传身教;对待同事,他坚持互相信任,荣辱与共。
在学习和工作中,坚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操守为重
在从事眼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三十五年中,熊全臣教授始终坚守着求真务实、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秉持着实实在在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的工作作风。从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之时,他就认识到作为一名医生,仅有为人民服务和救死扶伤的崇高理想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踏踏实实,刻苦钻研,从一位患者开始,从一台小手术开始,认真做好每一次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医生。于是熊教授抓紧一切时间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刚毕业就参加了为期一年的陕西省第二届眼科学习班的学习并先后参加了国内眼科学习班和全国性学术会议,进一步强化了眼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建立了娴熟独特的临床技能,对眼科危重病和疑难病诊断和处置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专业研究方向为眼前段疾病,包括眼表重建,角膜病、白内障及青光眼,在我省较早开展板层角膜移植、穿透性角膜移植以及带巩膜的全角膜移植重建眼球前段结构,积累了约5万余例各种复杂手术的临床经验,精湛的医技得到了业界和患者的一致肯定和赞誉。
多年来,熊教授没有豪言壮语,他习惯用行动去说话,他的医者仁心彰显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之中。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因为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用于角膜移植的供体十分缺乏,熊教授为了帮助那些迫切需要角膜移植的患者重见光明,在得知有供体信息时,熊教授立刻骑上自行车亲自摘取角膜移植的供体材料,他一个人在太平间里面对一具具冰冷的尸体,说不害怕,那是不可能的,熊教授说当时已经顾不得害怕,只记得要赶紧把这么难得的角膜供体带回去做手术,回过头想想才有些后怕。正是熊教授一次次的主动寻找供体,使得许多患者重获光明;也正是在一次次的手术钻研中,他熟练的掌握了各种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术,为更多的患者带来了光明和生活的新希望。
作为一名学科带头人、资深教授,他对病人没有丝毫的摆架子,总是亲力亲为,为患者负责,特别是疑难危重病人,他更是放心不下,2008年11月25日在给一位严重的角膜溃疡患者抢救治疗中需要给眼睛上药,药片需要磨碎才能用,熊教授由于担心错过了最佳的上药时间,在磨药的时候一时心急用力过猛打碎了药瓶,药瓶的玻璃割伤了熊教授右手中指掌指肌腱,顿时鲜血直流,尽管当即就进行了手术但最终还是留下了肌腱粘连的后遗症,直到现在他的中指都无法正常弯曲,然而他却放心不下自己收治的那些病患和科室的工作,在术后第三天手上还打着石膏他就来到科室查房,还专门看望那位患者,关怀备至,一个月后熊教授的手伤稍稍恢复就立即站上了手术台,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对待患者,他坚持诚信为本,真诚待人
熊教授常说不管什么语言的人,不管什么肤色的人,大家的心都是一样的,感情也是相通的,都是平等的,应该以诚相待。他曾两次参加中国援苏丹医疗队,在极度恶劣的环境条件下,他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天气炎热及当地流行病的威胁,克服医疗条件差的困难,基本手术的准备和消毒都是靠他自己完成,几年间做了大量的手术,接待了无数患者。其高超医术和为病人服务的国际主义精神受到援助国新闻媒体的多次报道,受到援助国同行的敬佩和高度评价,并得到援助国领导和人民的高度赞扬。一名当地的工作人员动情地对熊教授说,我们这里来了一批又一批的支援队,像您这样真心实意为患者着想,加班加点不计报酬地为患者治疗的好医生真的是太需要了。熊教授说他在苏丹援外期间时刻都记着一件事,那就是在这里,他不只是熊教授,也不只是交大二附院的眼科主任,他是一名中国人,他的所作所为、待人接物都代表了中国人的品行,更要用一颗真诚的心来得到苏丹人民的信任和肯定,为国人争光。
对外国人都如此的尽心尽力,对待我们的同胞,特别是身患残疾的弱势群体,熊教授更是有着一颗悲天悯人的心,以身作则,不遗余力的去帮助他们。熊教授率先在我院开展小切口无缝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积极参与防盲治盲扶贫助残社会公益活动,七十年代末自愿深入我省陕南贫困县丹风县扶贫长达八个月之久,九十年代初熊教授自愿以队长身份到陕北吴旗县开展医疗扶贫,多次带队深入我省边缘县参加“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白内障复明工程,每天从早做到晚,中午在手术室吃完盒饭继续手术,使许多眼残疾人脱残脱盲重见光明。在一次去三原扶贫活动中,熊教授遇到了一家有五个残疾儿童,他们选出一个最聪明的孩子希望得到熊教授手术治疗,看着全家人对这个孩子的期望,熊教授准备给孩子做白内障手术,但由于当地的医疗条件实在太简陋无法进行手术,熊教授看到孩子失望、落寞的表情时,毅然决定将孩子带在身边,到彬县县医院安排手术,幸运的孩子在熊教授的妙手下重新获得了新的人生。而熊教授的医者仁心也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的医德医术受到当地医院、县残联、省残联的高度评价。
对待学生,他以诚为先,以德为重,严谨治学,言传身教
在当下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难保持一颗专心向学的心,诚信显得尤为可贵。熊教授在做好自己的那份诚信之外,对他的学生也有着同样的要求和期望,深知什么样的师傅带出什么样的徒弟的熊教授没有刻意去给学生们讲什么大道理,也没有去特别的显示自己老师的威严,而是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以身示范,以诚待患,用实际行动去教学生做人的道理,就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他的学生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以至于院内同行们都说,一看那种踏实肯干、对病人认真负责的学生就知道准是熊教授带出来的学生。熊教授不要求他的学生是最聪明的和最刻苦的,但一定要是最有爱心和责任心的学生,因为这样的学生才能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才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常言道:“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打铁先得本身硬”,九十年代后因种种原因,眼科的发展一度缓慢,影响了学科的进步和科室职工的积极性与凝聚力。这时,熊教授受命担任眼科主任,他深知院领导和科室职工对自己寄予厚望。重任在肩,压力巨大,但责任心使他坚定了重振学科信心。他首先从严要求自己,用敬业和奉献去感染和影响同志们努力工作,真诚待患,以赢得患者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严格管理,从科室劳动纪律、医疗制度、执业规范等方面加强监督检查,严明纪律。作为科主任他决不搞特殊,凡事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身体力行,身先士卒。此外,他加强管理知识的学习,主动和同志们沟通,共商科室发展大计,为科室营造了同事之间互相信任、互相配合的团结正气,使遵章守纪、热心待患、共谋学科发展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共识。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业务培训,并通过三级查房、病案讨论等制度的落实加强业务学习提升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在他的带领下,科室逐步形成了崇尚医德医术的良好氛围,科室门诊量、收住病人量、床位使用率均大幅提升,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安全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前来就诊的患者口口相传,科室社会效益和医疗指标同步提升,熊教授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将院领导和科室同志们的期望变成现实。
从医35年以来,熊全臣教授始终以诚信立身,以德行垂范,为人师表,医者仁心,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默默奉献着。年逾六十岁的熊教授,依然全天上着门诊,每天安排着手术,从早到晚,几乎没有提前或按时下过班,每天全家人总是等他回来以后才吃饭,而他总是想着再看一个病人才回家。每天多看一个病人,35年,熊教授可能从来没想过数万名病人因此而受益。多少身患眼病的患者因为他重见光明,多少家庭因为他重拾希望,每每获得大家的赞扬和感激时,熊教授总是谦虚的笑笑,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这样的好医生,我们愿他永远年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