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文化 >> 精神文明建设 > 正文
精神文明建设

院“四德”先进模范---重症医学科 刘敏龙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13-09-18 14:44:44 浏览次数:
文字大小


我是来自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普通医生,我的名字是刘敏龙,支部推举我作为模范人物,自己深感十分的荣幸!但是想起每日的工作都是琐碎和普通的,并没有令人瞩目的光辉业绩,心里总怕不够格。王主任鼓励说,你就按党办要求汇报。看到党办的要求是“多事例,少套话”,觉得这要求平实而朴素,很接“地气”。回顾4年来我个人在重症医学科工作的往事,有很多令人难忘,趁这机会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重症医学历程。
一盒巧克力
记得有一年临近春节,一天寒风凌冽的清晨,自己的白班工作刚刚开始,坐在电脑前来回敲击键盘处理医嘱,这时门卫陈师傅进来说:“7床家属找你了解病情。”7床?那是一位28岁年轻小伙,陕北人,车祸后高位截瘫,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患者。自己心里寻思:不是昨天已和家属交流过病情,这一大早找我又有什么事情?停下手中工作,到科室门口见过家属。找我是7床患者的妻子,也是当地医院的护士。会面时,我一眼看得出她面色憔悴、神情疲惫,为明显操劳过度。但是在见到我那一刻,她的脸上立刻展现出刻意的笑容。我问道:“什么事情?”她说道:“想了解七床病情怎么样?”得知家属来意,自己再次将患者病情做了交待。谈话结束时,她说临近春节了,想要我的手机号码方便了解病情,我同意给了她,她记下手机号码。突然,她从挎包里掏出一盒巧克力,快速的塞在我手里就匆匆离去。因为科里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回头再还她巧克力,自己这样想后就继续工作。中午吃饭时我意外发现手机有条未读短信,短信是7床家属发来的,内容除了祝福新年外,她特意叮嘱我要亲自吃那盒巧克力。看过短信,我意识到这盒巧克力不一般,肯定藏着什么玄机。找到巧克力盒子打开,德芙牌的巧克力很精制,呈双层堆放,里面发票显示巧克力是昨天在西安秋林买的。拿开上层巧克力,我看到一叠百元钞票躺在盒子底层,我立刻明白家属的良苦用意,数数钞票一共2000元整,真不少,挺诱人!但是我还是决定将钱退回去,想想当下就还钱家属肯定不接收,如果接收了可能更担心我是否能认真治疗。自己将这件事汇报科里领导,主任和护士长决定将钱交成住院费,待出院时归还家属。后来7床病情恢复很快,过了春节顺利出院。出院结账时护士长将2000元的押金条交给了家属。
一声早上好
2013年的春节我的运气不错,自己所管病人病情平稳,我如愿以偿在老家安静的过了大年三十。初二是我春节值班,初一晚上我回到西安。初二早晨大约六点钟左右,电话铃声吵醒了我,是科里值班的任大夫打来的。他告诉我新接受一名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病因不明,希望我过来帮忙。接完电话,自己就穿衣赶往科室。患者是26岁的年轻人,因为恶心呕吐收治消化科,昨夜里出现呼吸困难,逐渐昏迷,血气分析提示2型呼吸衰竭,需要紧急抢救。我看到患者时,他嘴巴里已经插着管子呼吸机正辅助通气,复查的血气分析化验已经正常,患者神志已经清醒。他的眼睛很大,眼睛眨巴不停,眼神里流露恐惧和不安。此时此刻,他发现自己完全瘫痪在床。我检查患者四肢不能移动,肌肉软的像面条,但他的感觉检查正常,我的触摸他能感觉到。
为了这个棘手病人,大年初二做了全院大会诊。张桂莲教授、魏瑾教授、赵万红教授都来了,根据会诊意见,我们做了腰穿和肌电图等检查,明确患者得的是格林巴利综合症,患者四肢肌力0级,呼吸衰竭,属于最重的类型,治疗难度很大。查阅文献,丙种球蛋白冲击和血浆置换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既然有有效疗法,我很是信心满满,治疗出手的“第一招”是丙种球蛋白冲击,可是5天冲击过后,格林巴利“毫发无损”,患者四肢肌力0级,继续带呼吸机;自己一招不成,就重新发力再换新招吧,接着我们给病人做了血浆置换,血浆置换很顺利,但是结果是意想不到的差,毫无疗效。
两招用尽是铩羽而归,这时候我才是明白到什么是所谓最重类型,最重类型就是有效的方法对它来讲是根本无效的。虽然如此,自己对治疗该病有一点信心,因为格林巴利综合症有自限性特点,虽来势凶猛,但过了这凶猛风头后,神经功能就慢慢恢复。但是这呼吸机到底需要带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有谁知道呢?答案是没有人能够知道,那么随着带呼吸机时间延长,则发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几率就越大,到时候就是旧病未愈又添新病,文献报道很多病人最后死于感染。这样的结果是令人无法接受,但是病人和我有选择吗?我们是别无选择,两招过后,我就开始和格林巴利综合症拼“耐力”,开始在忐忑中守望疾病的恢复。
在守望中,时间过得很慢,一个月终于过去,但患者病情无一丝好转的迹象,四肢肌力0级,不能脱离呼吸机,而且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患者合并了肺部感染,肺不张。为治疗肺部感染和肺不张,我们给患者做了4次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和肺部灌洗,值得庆幸的是肺部感染逐渐控制。两个月过去,我们迎来胜利的曙光,我看到患者的上肢可以轻轻挪动,而且可以间断脱离呼吸机,但是新问题又出现了,而且出乎意料。患者的情绪表现烦躁不安,不听劝阻,随着烦躁生命体征波动很大,心率快,血压高,这对病情恢复极其不利。请其父母劝阻无效,他反而对父母的劝阻大发脾气。看到患者的各种异常不配合表现,我很心痛,要是这样发展下去他会毁掉自己的生命。我冷静下来仔细分析,患者可能因为住ICU过久出现精神障碍。“心病还需心药医”,除了请心理精神科会诊外,看到患者所住12床是拐角单间房间,终日不见阳光,缺乏自然生活的气氛,长时间呆在里面必将影响心情和情绪,因此决定调换房间。很快,经科里协调后让患者转到11床,有窗户有阳光,透过窗户,他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有阳光、白云、雨雾和绿叶。
转到新房间里,患者情绪逐渐好转,但是对他父母仍很不尊敬。他的父母来找我希望我劝劝孩子。一个26岁的看起来很懂事的成年人对父母不敬,这又是什么原因?分析患者的疾病很严重,恢复过程很漫长,这漫长的等待是一种煎熬,我想,这种煎熬打碎他争取恢复健康的信心。对父母发脾气,他是宣泄自己的沮丧,是表达自己的焦躁。因此我准备尝试开导自己的病人。一日早晨,看到患者情绪不错,借着这个机会,我与他做了一次深入谈话。讲了他的病,讲了他的花费,讲了他父母日夜的操劳等等。第二天,他母亲见我很高兴,说我家孩子一下变得听话,说自己治病要花那么多钱,说自己一定好好配合,争取早日恢复减少花费。后来他很配合治疗,再后来就脱离呼吸机,可以张口说话。每次早晨查房看到我,他就微笑对我说:“刘大夫,早上好。”通过他的言语和表情,我知道我的病人是个大赢家,因为今天的他不仅战胜了病魔,他同时也战胜了脆弱的自己,一场大病过后,他长大了!
5月11日,这位患者经过3月的艰苦努力和多个科室老师的协作帮助,病情终于稳定下来,顺利转到康复科治疗。6月份我去康复科回防看望他,他说等他可以下地走路,一定走到重症医学科看我。
一箱苹果
这是2012年的暑期,我的夜班。深夜里急诊科来电请急会诊,接到电话我匆匆的赶到一楼抢救室,见到这位后来令我双鬓生出不少白发的14岁少年患者。他双上肢缠着绷带,腹部敷料包裹,神情焦虑烦躁,急促地喘气,监护显示心率很快,经过进一步了解他是星夜从甘肃庆阳农村赶来求医的患者。他父母告诉我孩子从12米高的土崖摔下,摔断了双胳膊,摔破了胃和脾脏,在当地已经做了胃修补、做了脾脏切除,因为胳膊骨折太复杂,转到西安手术。看过片子,检查过患者,考虑患者诊断明确,目前生命体征不平稳,可能是容量不足,处理容量对我来说简单,就同意收到我科治疗。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我错了。住院3天后发现双上肢骨折处全部感染;住院10天后发现了食管破裂、食管胸膜瘘;住院15天腹部伤口裂开,肠子外露,同时也发现原来修补的胃出现胃瘘;患者高热40度,白细胞最高5万多。病情复杂危急。面对这么多问题,我毫无招架之功,紧急向兄弟科室求救!骨科柏传毅教授伸来援手,小儿外科李鹏教授来了,胸外科李少民教授来了。患者骨折做了4次手术,腹部伤口重新缝合,胸科放置闭式引流。虽然手术做了,但前途未卜,仍有一大堆棘手问题要去处理。我每天给他换药,换药非常麻烦,换完左手换右手,换完胳膊换腹部,换了腹部盯着胸腔闭式引流。就这样时间一天天过去,患者胳膊和腹部伤口有些好转,但是最严重问题是胃瘘、食管胸膜瘘处仍流淌着脓液,患者仍在发热,生命体征仍不稳定,用着呼吸机支持。继续下去该怎么处理,我请教多方专家,也私下询问我的大学同学,结果是大家对食管胸膜瘘预后均不看好,这样的患者死亡率很高!啊,天呀!他们给我的答案一下子使我心情异常沉重。这时患者花费近30万,病情仍无大的起色,家属心情更是沉重!而我的压力山高!!
后来,我们打听南京军区总医院在治疗复杂性消化道瘘方面有特长,能治好孩子的瘘。自知技不如人,我们建议家属转院。家属不懂上网,我和郭大夫通过网络联系南京军区总医院大夫,他们有接收意向。但是家属表示不转治南京。孩子父亲说道:“刘大夫,我相信你,你尽力治,出现啥结果我也不埋怨你!”听到这话,我觉得家属的决定很愚蠢的。在自己心里说道:“你相信我有什么用,我技不如人,治不好你娃会死人的”。但是无论怎样劝说家属,家属都没有同意转院,我没有办法,只好抱着侥幸的心态硬着头皮治疗。回家后上网查资料,打电话咨询同学,继续请教院内外相关专家。查到的资料和会诊意见告诉我此病死亡率很高,我也尝试过一些资料介绍的方法,但基本不奏效,此时自己已经心灰意冷,怀疑自己治不好这个病人。第二天,我再次约家属谈话,告诉他们尽快转院,我是黔驴技穷了!但是家属的回答是:“我们不转院,相信你,继续在这里治疗。”他们还签下不转院后果自负的文书。家属的选择,我无言以对,但是他们的坚决信任增强了我的信心,那就再试试。
在那段日子里我心情很郁闷,有一天老婆发现我的双鬓生起白发,对着镜子看果真如老婆所说。李白说“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我的是“不知明镜里,肠瘘添秋霜”。虽然肠瘘是非常难治的,但是天无绝人之路。后来经过不断学习探索得知,肠内营养和引流对此类患者很重要,在消化科的帮助下放置肠内营养管,在普外科吴涛等教授帮助下放置双套管引流。这样一点点摸索前进,慢慢的奇迹出现,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呼吸机脱了,生命体征稳定了,充足的肠内营养后,腹部和胳膊伤口基本痊愈,胸膜瘘引流也不多了,最后转入胸科治疗。再后来得知患者的瘘完全长好,已经正常进食。出院的前一天,孩子的父亲打电话说来见我。见面的时间在我值班的夜晚,时至中秋,孩子父亲穿着一件较厚的黄衣裳,想起彼此初次见面在夏天,当时他穿粉色的T恤衫,“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给心爱儿子看病,不知不觉4个月过去,夏秋已经更迭。见面一番寒暄后,他说:“刘大夫,我从老家带来一箱苹果送给你,感谢你救了我的孩子!”苹果寓意着平平安安,我也没有过多推辞就收下。此刻,我心里很高兴,也祝福他们一家生活平平安安!
一面锦旗
医学有时能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在安慰”。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长眠着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特鲁多医生,他的这句墓志铭久久流传人间。虽然重症医学科具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但是对于许多疾病仍无能为力。
说起王老,科里的医护人员都不陌生。他是我院的老病人,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我们的相识在2009年的五一,这一天他呼吸衰竭了,这一天他昏迷了!由呼吸科紧急转至我科进行抢救,王老被插上管子用了呼吸机,经过一天的呼吸机治疗后他从昏迷中醒过来。当时,他的神情很虚弱,但表露的很淡定,他通过眼神和我们交流,我们知道他需要纸和笔。在他胸前放上硬纸板后,他用颤巍巍的手握着笔写下一行扭扭曲曲难以辨认的字。经过我和他的儿子仔细辨认后得知,这是王老的遗嘱,他写着“不留骨灰,撒向渭河。”在读明白这遗嘱后,我顿时对王老肃然起敬,我想他肯定是位智者,已经超脱死生,他的遗嘱和表情告诉我,他在坦然的接受死亡。然而,王老没有死,他度过了这一关,他病情稳定后顺利出院了。从此,王老就记下我,成为我的病人。
学医的同仁都知道,慢阻肺病人的病情常常因气候变化而加重,因此,在冬春季节都是加重的时候。王老就像候鸟,每到冬天他就来我科里住一阵子,他说喜欢我科里的环境,他老伴说喜欢我科里的服务。就这样,冬去春来,王老不知不觉又活过了快两个春秋。
但是到了2011年,一切就没有那么顺利。他住在我们科里经历了插管、拔管、再插管的多次呼吸机治疗,但是他的呼吸衰竭无法稳定。最后,他需要气管切开长期带呼吸机。面对这样的状态,家属无法接受,科里王主任也不想放弃任何可能脱机的努力。他请来院内专家,他请来西京医院专家,希望专家们对王老的脱机提出更好地方案,但是一次次尝试都已失败告终。至此,我明白王老将不可避免的带着呼吸机度过余生了。
长期带呼吸机是很痛苦,长期住ICU更易患忧郁,但是王老在呼吸机帮助下可保持头脑清晰,在床上能简单活动,可以读书看报,他曾经是位记者,每日的乐趣是看报,每日清晨他老伴将新报送到科里。就这样,王老每日带着呼吸机阅读着报纸,过着生命倒计时的生活。王老的病情已如此,我这主管医生能做的事情不多,病情稳定时每日查房没有太多的医疗活动,主要内容就是跟王老聊聊报纸新闻,因为聊起新闻他会很开心,偶尔我们会聊起他的过去,对于老人来说,回忆往事会更开心。后来,王老在读一本《毛主席诗词》,书是从他家里捎来的。我借来翻看,这是一本保存相当完整的《毛主席诗词》,1976年出版的。由于这本书和我年龄一样大,再加上我以前对诗词有些小爱好的缘故,每一次查房我都要翻翻这本书,有一次,他要我给他念一段,我翻到《七律回韶山》念道:“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念道这里王老不语,他听得入神,也许这首诗令他想起很多往事,将他带回自己往昔的峥嵘岁月。最终,王老病情进一步恶化去了另外的世界。
有一天我值班,王老的儿子打电话要来见我,见面时他送我一面锦旗,上面写道:“精心治疗,爱心无限”。这使我再次想起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医学有时能治愈,常常在帮助,总是在安慰。”
重症医学工作非常辛苦繁忙、常常超过一个医师的心身承受能力,每一步处理措施关乎生命,责任重大。看到许多患者逐渐康复或走的安详不留遗憾,这更加增强了我作为一名重症医学工作者的自豪感,我倍感欣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