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强调,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流动性风险的系统化是导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的直接原因,因此,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根本在于防范系统流动性风险。作为我国宏观审慎监管的重要对象,在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银行业的系统流动性充足,对于金融系统稳定至关重要。因此,在分析银行业系统流动性风险成因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银行业系统流动性风险监测体系,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流动性失衡是引发
系统流动性风险的根源
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紧缺可统称为流动性失衡。与流动性紧缺可直接导致风险相比,流动性过剩引发风险的过程较为间接和缓慢。通常来说,流动性过剩必然带来金融高杠杆,金融高杠杆会引致金融资源的无效利用。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或政策、监管收紧时,流动性过剩会随机转化成流动性紧缺,表现为不良资产增加、债务危机频发,以及系统流动性风险凸显。此外,异质性金融结构作为中国经济转型阶段的一种特殊金融制度安排,在分析银行业系统流动性风险成因时,需要加以考虑。
从制度层面看,金融系统倚重银行及二元金融结构是风险形成的条件。银行在金融系统中占有绝对重要地位,银行间接融资主导融资体系,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领域,表现为银行业系统流动性风险。而一旦发生银行业系统流动性风险,便难以有效分散。
从市场层面看,金融过度创新是风险形成的原因。受金融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影响,金融市场涌现出理财产品、民间借贷、互联网金融等各种金融创新衍生产品,分流了大量银行存款,存款分流及活期化导致银行长期贷款对同业短期资金过度依赖,通过提高金融机构关联度放大银行业的系统流动性风险。
从机构层面看,期限错配及杠杆过高是风险形成的表征。银行存款下降及对短期资金的过度依赖,导致银行存贷款期限严重错配,银行为追求高收益运用高金融杠杆拉长信用链条,这些在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都将导致银行业系统流动性风险凸显。
从“两个维度+三个层面”
构建监测体系
第一,构建银行业系统流动性风险监测体系。基于我国异质性金融结构,首先构建以各银行为主的银行系统监测体系;其次构建包括银行系统、国有企业、房地产、地方政府、理财产品、民间借贷和互联网金融在内的金融系统监测体系;最后,还要考虑经济周期和政策变动等宏观因素,建立“两个维度+三个层面”的银行业系统流动性风险监测体系,即银行系统维度和金融系统维度,宏观经济层面、中观行业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
第二,构造银行业系统流动性风险测度指标。基于实用性和数据可得性考虑,确定两维度网络模型下银行业系统流动性风险测度指标。首先,在银行系统中,分别用同业拆借利率和加权同业依存度两个指标,从价格和数量两个角度表示短期内银行业系统流动性风险。从长期来看,银行业系统流动性风险与贷款去向和存款来源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各项流动性指标,因此可计算长期银行业系统流动性风险指数。其次,在金融系统中,分别纳入国有企业、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民间借贷和互联网金融等行业、部门或领域的指标,同时考虑经济周期和政策变化,分析金融系统中其他主体对银行业系统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最后,利用前一步研究所得敏感系数,监测金融系统中其他主体变动对银行业系统流动性带来的潜在风险。
第三,确定银行业系统流动性风险测度指标变动区间。设立银行业系统流动性风险测度指标监测的“三区间”——正常区间、偏离区间及严重偏离区间。尽力保持各指标运行在“正常区间”;当滑入“偏离区间”时,给予必要的重视,分析主要成因并采取纠偏措施;若陷入“严重偏离区间”,要高度警惕可能出现的风险,通过政策措施组合加大矫正力度。
第四,识别银行业系统流动性风险的薄弱点。鉴于银行间联系日益紧密复杂,任何薄弱点的出现都有可能影响银行业的正常运行,需要及时识别个体风险薄弱点所在。可从同业依存度、杠杆率、贷款行业集中度、贷款企业集中度等指标着手,分析风险薄弱点及风险成因。
完善银行业系统流动性风险治理
第一,构建全方位监测体系,树立宏观审慎系统化监测思想。监测银行业系统流动性风险,不仅应关注银行自身,更应根据我国金融发展的特殊性,从宏观审慎视角出发,关注与银行业系统流动性风险形成密切相关的行业、部门或领域,并将其纳入监管体系。
第二,通过继续深化各方面改革,彻底理顺银行与其他部门的关系,从根本上防范潜在风险。金融系统中其他主体对银行业系统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有多重原因,但改革滞后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包括国家对国有企业的隐形担保、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隐形担保、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彻底等。因此,应该继续通过深化改革,理顺各部门关系,实现风险防范的目的。
第三,跟踪指数变化,实现适时主动调控。跟踪银行业系统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数的变化,减少风险调控的被动性,增强调控的前瞻性和调控引力。
第四,要按照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要求,在改革发展中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抓住主要矛盾,统筹协调分部门、分债务类型提出的不同要求,把握好出台政策的节奏和力度,分类施策,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市场金融风险情况,采取差异化、有针对性的办法。集中力量,优先处理可能威胁经济社会稳定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问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高蓓
经济与金融学院
2018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