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一博,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19级直博生,2022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博士在读期间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项,参与并完成陕西省社科基金两项,在《科学社会主义》《青海社会科学》《湖湘论坛》等CSSCI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发表学术论文5篇。先后荣获一等新生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年会二等奖,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羽毛球赛团体冠军等。
采访视频
视频详情
学习经历 :0’39
科研经验 :1’19
论文写作:2’02
时间平衡:3’00
方向 | 多元视角 交叉融合
郝一博在介绍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学习经历时提到:“我本科所学的专业是行政管理,然后目前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也算是跨专业了。虽然学习和研究的内容有了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刚入学的时候,我的导师就建议我不要完全抛弃之前所学的内容,而是要努力寻找以前专业和现在研究方向的一个交叉与契合点。”基于此,郝一博选择了国家治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以此来充分利用之前所学专业的基础,发挥跨学科的优势。
学习 | 深读经典 与友同舟
在研究生学习的道路上,只有脚踏实地,不断耕耘,方能行稳致远。关于学习经验,郝一博主要提到两点:第一,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是深读经典。只有把经典读熟读透,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我们才能够在接下来的科研工作中构建出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第二,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和导师、同门以及其他同学积极交流,相互学习。科研学习的开展并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要保持一定的开放性,这样才能在思维和思维的碰撞中产生出灵感的火花。
科研 | 论文写作 聚沙成塔
对于同学们比较关心的论文写作方面的问题,郝一博也阐述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其实关于论文写作这个问题,我之前和其他同学也有交流。实际上,论文的创作并非是简单地把论文从无到有写出来的过程,我更多地把它称之为系统工程。”他认为,论文的写作不仅仅是动笔之后的一系列工作,它还包括参考文献的收集、整理与阅读、选题框架的设计与确定、撰写论文时的行文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对于投稿的考量。在他看来,要把论文写作当作综合训练自己科研能力的宝贵机会,通过平时的训练,逐渐使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游刃有余。
生活 | 张弛有度 劳逸结合
当被问到个人生活规划和时间分配时,郝一博主要从科研学习和学生工作的平衡、专业学习与业余爱好两个方面来分享自己的感受。首先,他认为研究生阶段的生活不仅仅意味着科研。“科研只是我们读研生活的一部分。在学习的底色上,也是需要其他方面的补充,不然生活就会非常的单调。”他鼓励同学们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学生工作。他认为这样不仅可以结交到更多的朋友,并且可以锻炼我们的综合能力。此外,在兴趣爱好方面,郝一博也提到自己的日常放松方式:“其实我本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爱好,就是每天会抽出来一点时间锻炼一下身体。比如我有时候会跑步或者打球,这个根据个人的心情以及天气状况来决定。”他认为,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可以使自己紧张了一天的神经放松下来,晚上也会得到充足的缓解与休息。到了第二天,可以以充沛的精力和好的身体状态来开展新的学习和科研工作。
寄语 | 不忘初心 不懈奋斗
在采访的结尾,郝一博回顾自己的求学之路,并提出自己对于学弟学妹的寄语:“希望大家都能够不忘读研时的初心,脚踏实地、勤勤恳恳不断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