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迁新传人 首页 > 西迁专栏 > 西迁新传人 > 正文
【西迁新传人】崇德尚教 潜心育人——记我校第五届教学“卓越奖”获得者杨琳
来源:交大新闻网   日期: 2020-10-24 11:02   点击:

杨琳,文学博士,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陕西省“人文英才”, 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领军人才”。出版多部专著,编写多部规划教材。任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新闻传播教育学会副会长,陕西写作学会副会长,西安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她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及重大项目子项目六项,省部级项目十余项,获省部级社科奖十余项。主持多项横向委托项目。多项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

理念超前,潜心教改

早在1988年,当中文系毕业的杨琳走上讲台,面对不同专业的学子时,她敏感地意识到,大学文化建设及大学生人文素养是人才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基础之所在。“语言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优秀人才重要的基本素质。我观察到,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还有很大不足,甚至和一流大学人才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于是,在专业教学的同时她将眼光聚焦于大学文化建设及大学生人文素养之上,不断探讨和思考如何推动人文素质教育。杨琳回忆道,“我始终认为一流大学在培养优秀的专业素质的同时,应该培养全面素质的高层次人才。2000年,我们进行了一系列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如尝试在新生入校后进行大学语文水平测试,给不达标的同学单独开课,同时推出了一系列人文素质课程。当时,我们的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在中国大学语文教育学会和高校素质教育学会做过多次经验介绍,还获得了学校教学成果奖。现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已经得到普遍重视,看到我校业已建设了大批量人文素质通识课程,非常欣慰和高兴。”在此期间,杨琳承担多项人文素质教育教改项目,编写多部人文素质教育精品教材。其中《大学语文》教材获校教材一等奖。她还承担全校第一批通识类核心课教学任务,组织编写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系列教材,并担任《戏剧鉴赏》教材主编。

2003年,在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的支持推动下,杨琳负责进行新专业——传播学硕士点的建设。“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传播学在信息时代下更加彰显并发挥其重要性。”硕士点建设过程中不断积极吸收国内外新闻传播学优秀成果、先进的教育理念,最终于2010年推动新闻传播专业率先成为全国第一批专业学位硕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2008年,为了主动应对信息化时代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变革,杨琳负责建成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多媒体工作坊”,在素质教育的平台上让越来越多的学生进行“传媒”与“数字化”相结合的实践。“整合资源,全面提升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功能”获得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生素质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

杨琳先后获得6项校优秀教学成果奖,承担多项教学改革项目。她坚持进行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人才积累了经验。

青春为伴,共同成长

2018年,学生们给了杨琳老师一个大大的惊喜。她教过的若干届学生悄悄组织,在教师节这一天汇聚到一起,为她举办了“踏雪寻梅,卅载芬芳——庆祝杨老师从教30年”活动。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杨琳的眼睛有些湿润。“做教师是平凡的,但做教师的生活又是很独特的,我们的时间是以“周”为单位来计算的,在每一天、每一个教学周的教学、指导学生和科研工作中,一学期、一学年,周而复始不知觉就溜走了。最感动的是我这些学生都记得其中的点点滴滴。这使我由衷地产生一种职业自豪感,由衷地感到自己三十年的讲台生活多么有意义,多么值得。”谈及获得2019年教学“卓越奖”对她的特殊意义,杨琳直言:“高校的老师最终定位永远是教书与育人。我很感恩这份幸运能落在自己头上,这或许是对作为一个教师的我得到的肯定。”

杨琳先后承担多门本科生专业课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及通识类核心课程,在不断汲取国内外专业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课程建设,主持1项省级精品课程,主持1项省级精品课程(第二负责人),主持1项校级精品课程、一项通识类核心课,并总结经验积极协调支持其他精品课程建设。同时,杨琳主编校“十五”规划教材《大学语文》,获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主编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新闻采访与写作》,获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作为副主编编写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实用写作》,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广播电视学专业规划教材《广播电视新闻学》,主编新闻传播专业通用教材《公益广告导论》,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规划教材《戏剧鉴赏》。组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受到同行的广泛好评,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

在承担教学任务之余,杨琳以特有的细致和耐心理解学生、关爱学生,言传身教。在强调恪守公正、诚实、表里如一的人格操守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从与学生面对面的谈心,到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沟通特点,从加入学生网上空间“人人网”,到QQ、微博、微信……以一个传播学教授的敏锐和全媒体方式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迷茫。“您的课程引领我走上传播学研究之路,使我终生受益”“课好,人更好...... ”这是她的学生在网上的留言。

教研并重,服务社会

作为教育部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杨琳参与了新闻传播专业国家标准的制定及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等多项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同时,积极为陕西各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出谋划策,被推选为陕西省新闻传播教育学会副会长,充分发挥学术交流、教学经验交流平台作用,为省内各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师资培养等方面出谋划策,搭建沟通平台,积极推进学界和业界的联合。

杨琳坚持不断探讨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在服务社会中实现教学与学术研究的价值,使教学与理论研究如何在社会现实需求中实现升华等一系列社会科学研究普及等问题。期望如历代优秀的人文知识分子学者一样从人才培养与学术的角度去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这一思考体现于《让学术研究在实践教学中升华》等论文之中。她先后赴省市政府、宣传部等多部门进行调研,研究实际工作部门的人才需求,研究现代人才传播素养教育的问题及规律。针对调研结果,不断改进教学。

因为杰出的教学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2009年杨琳获得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称号;2015年入选“陕西高校人文英才计划”,获得“人文英才”称号;2020年入选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领军人才”。

在大学讲坛耕耘32年,杨琳恭敬于教师职守与知识分子的社会情怀相结合。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人生之旨,崇尚知行合一,禀守师道良知、社会责任,自觉将自己的教学、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研究相结合,与学科发展、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相结合。将职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个细节之中,将对学生的爱融入到学科发展、教学管理、课堂教学与创新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同时也在不断提高和完善着自身,正如她时常教诲学生的那样“行得一事,即知一事,真知也。”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主页建议意见

版权所有: 站点建设与维护: 网络信息中心 陕ICP备06008037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