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典藏研究 > 校史文化 > 正文

(先生之风)郑守淇与中国第一台智能计算机

发布时间:2019-08-01    点击量:

1989年4月,由西安交大计算机系与计算机厂合作研制成功的LISP——MI系统通过国家鉴定,该系统属国内首创,是中国第一台智能计算机,在速度性能等方面达到国际水平。该项目获得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和北京首届国际博览会金牌。郑守淇是该智能计算机的主要研制者,他曾先后参加了我国小型计算机、大型计算机和晶体管计算机的研制工作。

郑守淇,1949年毕业于交大电机系,因成绩突出,直接免试攻读本校电讯研究所研究生,师从著名电讯技术专家陈湖,是新中国第一批研究生。毕业后,郑先生被分配到同济大学任教,院系调整中又调回母校。1956年,国家决定集中力量攻坚研究计算机,他即参加了由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组织的计算机开发研究工作,同时还肩负着我校计算机专业的筹建重任。除负责外部设备的研制任务,他还要为研究班学员讲授“脉冲技术”。1958年,交大的胡正家和于怡元也加入到计算所研制工作中,胡老师负责搞电源任务,于老师主要参加了运算控制方面的工作。在计算机研制过程中,交大的三位教师都担当了比较重要的任务,像第一台“小型计算机”的外部设备都是交大三位老师参加负责的,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掌握了计算机是如何研制的问题。

1958年,交大内迁西安后计算机专业正式招生,第一届学生是从电机、机械等系四年级学生中抽调的一批,他们的专业基础课都已经学过,像中科院院士陈国良即是第一届学生。专业创办之初,郑守淇任务十分繁重,一要给学生开课,二要参加计算机专业教材的编写。计算机专业当时是保密的,代号为110,所以计算机原理教材的编者就用了“姚林”的名字,实际只是一个代号;三是帮助陕西省成立计算机研究所,培养专业科研人才。

交大计算机专业在全国创办最早,改革开放后要申请博士点,需要科研项目和成果,郑守淇就组织队伍搞人工智能计算机。他参考了美国和日本的一些前沿资料,另外加上了师生们的一些想法,就搞出了lisp人工智能计算机。后来这个消息还登上中央电视台,西安交大计算机专业一下子就出名了。有了计算机研究项目,学校的计算机博士点逐渐就建立起来了。

作者:杨澜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