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典藏研究 > 校史文化 > 正文

(先生之风)陈季丹:我国电介质物理课程的开创者

发布时间:2019-08-01    点击量:

陈季丹,1906年2月26日出生在一个世代耕读之家,幼年在家乡读私塾,1924年毕业于扬州第八中学四年制班,同年考入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大学毕业后,曾任上海第三短波无线电台台长兼工程师、芜湖短波无线电台台长兼工程师。1930年陈季丹先生赴英国留学,在孟却斯德大学从事液体介质在高频阶段中损耗测量的研究,并于1934年获得硕士学位。次年回国后,曾任交通部上海真茹国际电台任工程师、湖南省立湖南大学电机系任教授,第二年于国立武汉大学电机系任教授、系主任。1945年任交通大学电机系教授,(同时兼任大同大学、上海市立二专、中国纺织工学院教授)并担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教育事业有发展需要的时候,陈季丹先生毅然放弃了原来熟悉的无线电专业,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电器绝缘与电缆技术专业,开设了我国从来没有开设的“电介质理论”新课,并任教研室主任。他所教的课程是理论性较强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他常常多方设法到各处借仪器,争取在课堂上进行直观性的示范试验。每次课外答疑,他都会与辅导教师一起参加,而碰到课外答疑时间与听专家课或会议时间冲突,他一定要补足答疑时间。在实验前,他会亲自检查准备工作做得怎样,为了准备新实验,晚上要忙到到十一、二点以后才睡觉,已经是经常的事了。每次生产实习,他都会作深入的检查,还会亲自带领同学们参与实习。在考试前夕,他也亲自为同学安排温课计划,并进行辅导。

1955年,中央决定交大西迁,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大西北建设,对待迁校,不但自己坚决去,更积极动员说服其他同志,到其家中访问,了解他们在迁校中遇到的困难,1958年带头将全家及全教研室人员与设备一起迁来西安。这时的他在工作上更加勤奋负责,刻苦钻研业务,不断探索新路子,对新开的电介质物理课程,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进行了很大改进。在他的“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传授给青年”的诺言下,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得到提高。青年教师茁壮成长,各方面取得较好成绩。上世纪60年代初期,在他领导下,又新成立了绝缘材料研究室,依靠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培养出第一批绝缘材料方面的研究生做出了贡献。他急国家之所急,奋发图强,带领全室同志大搞科研,猛攻尖端,设计试制成我国第一台33万伏超高压套管和第一根33万伏超高压电容式充油电缆,成绩突出,1956年被评为校级先进工作者。1960年代表教研室先后出席陕西省和全国文教群英会。

陈季丹先生从事电介质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四十余年,是首批获准为博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也是我国电介质理论的开创人之一。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他的学生很多已成为电气绝缘专家,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海》也有他的名字和事迹。他在晚年常以“老骥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名言勉励自己为祖国多做贡献。虽年高体弱,但仍参加教材的部分编写、审稿以及某些学术性活动。

作者:洪楠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