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典藏研究 > 校史文化 > 正文

(先生之风)唐文治与交通大学*

发布时间:2019-08-01    点击量:

先祖父唐文治是一位知名学者和爱国教育家,他进士出身,早年为宦,40岁上官至清政府农工商部尚书(相当于部长)。他曾游历欧美,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家现实,笃信“教育为立国之本”,“人才者,国家之命根也;学堂者,人才之命根也”。1906年,他坚辞官职,于次出任高等实业学堂监督(即校长)。就职后,先祖父锐意整顿改革,使学校事业蓬勃发展,终成驰誉海内的工科大学,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之先河。

一、增设学科,完成向工科的转变

先祖父到职后,即确定了创办工科大学的目标,先改铁道工程班为铁路工程专科,定学制三年,其为交大第一个工程专科。后增设电机专科和航海科。原以商务为主的实业学堂,逐步转为研习工程技术的高等学府。本世纪初,他曾两次出洋,到英法美日比等国考察,行程八万里。他意识到发展教育事业,培养科技人才,就必须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此,先祖父致函出使欧美之清廷大臣,代为索取各大学章程,共得98份。仿效国外教育经验、办学章程,他改革课程设置,增设多门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改革后学校与国外工科大学所开设课程相等,学生实际学习水平达到工程大学生程度。鉴于我国铁路运输大发展,而管理人员奇缺的问题,1918年学校正式成立了铁路管理科,各科学制统一改为四年。历经十多年努力,学校规模、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一所学科比较齐全的工科大学在上海诞生了,这是我国第一所近代意义上的理工科大学。先祖父一生最欣慰的,莫过于此。实践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工科尤其重要。先祖父接任后的第二年,就向邮传部提出增加经费的要求,解决学生的实验和实习设备问题。尽管办学经费困难,在先祖父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下,先后建成铁道测量仪器室、金工厂、电机实验室、材料试验室,扩充了化学和物理实验室,使校内实验和实习有了保证。1909年,铁路专科学生即开始了实地铺轨测量的校外实习。

二、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探索办学路子

清末民初是我国商等教育的草创阶段,师资尤感匮乏。先祖父在师资开发上大刀阔斧,用引进来、派出去的办法促进学校的发展。据统计,1908—1920年间学校聘请的外教占全校教师半数,不少都是当时名闻中外的专家学者。如电机工程科科长谢尔顿(S.R.Sheldon)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电机工程科科长,到校后,他就学校专业规模、学制和课程设置提出很多好建议,对教学工作也认真负责,甚至对科内中外教师编写的教材均一一审阅修改,使之完善。教师中一部分是我国早期的留学生,如本校毕业生凌鸿勋,赴美留学归来后任教授,后来又任校长。学校的庶务长、英语科长等都是赴美留学生。

在先祖父主持下,学校从学制、课程设置、师资到教学各环节均以西方现代高等教育为依据,以美国同类大学课程设置为蓝本,结合实际加以改革与创建。当时教育部规定,以六年学制达到工科大学毕业生的水平,而交大仅用四年时间达到,为我国建立高等工科教育的体制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三、输送良才出国深造

为了培养人才,先祖父掌校当年,即派送商科6名毕业生出国学习,为建立铁路工程科储备人才,铁路工程科第一届5名毕业生中,有4名派赴美深造。此后历届各专科毕业生中,他均挑选优秀者出国留学。如1916年清华庚款留美学生10名,交大学生中榜5名。当时在美留学生如持有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的毕业证书,就可同美国大学生一样享受直接投考美国大学研究院的待遇。

四、注重道德教育,加强体育,促进人才全面成长

先祖父十分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勤俭和气节。他曾在学校礼堂悬挂联副上书:“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所存者仁,所过者化”,作为学生砥励德行的座右铭。先祖父谆谆告诫学生:“人生惟有廉洁重,世界须凭气骨撑”。他创作的校歌中有“实心实力求实学,实心实力务实业”等句。他要求学生要谨守“勤俭敬信”四字。他本人生活简朴,穿布衣,着布鞋,与学生同桌用膳。在他的感染下,“求实学,务实业”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大家从清末“诱之以虚荣”的学堂禁锢中解脱出来,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学习。先祖父德智体并重,极其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主张“各种有益之运动均须鼓励”。他既重视西方的田径、足球、篮球等运动,也重视我国传统的健身项目。他亲自主管体育,竭力提倡武术运动,聘请精于武术者到校任教,后来又把武术列入正课。当时学习武术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的技击水平令人赞叹,“可以沪上驰名之精武体育会及体育学校相颉颃”。当时附中各年级学生都要学习严格的军事体操。他为学校陆续请到数位外国体育教员。学校成立了体育会,下设武术、田径、足球等部,各部都组织了运动队。辛亥革命后,还倡导了晨操和强迫运动,做到普及和提高并举,使学生的体魄受到良好的锻炼,交大学生李六星和张信孚分别在第二、第三届远东运动会上获十项运动第二和高栏第二,为祖国争光。

先祖父规定参赛前一周,运动员要集中就寝,以保证休息,加强营养。大决赛前夕先祖父亲临运动队鼓气,并商讨对策;比赛时他到场助战。如获胜而归,在大礼堂集会庆贺,先祖父亲临讲话慰劳。如遇失败,他则给予勉慰。

当时,江南大学中,外国人办的教会大学运动成绩一般高于中国人办的大学。在公立学校中能与教会大学相抗衡的唯有交大。先祖父关心学生与教会大学的运动比赛,既为学生增强体质,也有为国争荣之意。1914年至1916年,学校三次蝉联六大学足球联赛的冠军。当年的校友认为,先祖父的精神实际上培养了同学们有敌无我,有胜无败的战斗意志。后来先祖父双目即将失明,不能亲眼观看学生球赛,他总在看台上坐镇,由一位陪同人员向他解说球场上的情况,听到好球就高兴地鼓掌。

五、保存国粹,重视国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先祖父在办学中除重视加强学生的科技、外文学习外,还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国文水平。在接任第二年,就设立国文科,同时成立国文研究大会。他亲自主持一年一度的国文研究大会(作文比赛),还定期举办演讲比赛,以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比赛经费,都由他私人支出。每星期日上午,开设国文补习课,先祖父亲自授课,从不间断。他上课时极注重课堂效果,经常一字不差地背诵课文和注解。讲课内容有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正气歌》等。他提倡经书中爱国主义的精神。他边读边讲,声若洪钟,韵味淳厚,被社会上誉为“唐调”。1934年上海华东电气公司录制先祖父的读文唱片一套,一时流传甚广。他为学生编了一批国学教材,如《曾子大义》二卷、《国文阴阳柔大义》八卷、《论语大义》二十卷、《孟子大义》七卷等,还编了《人格》一书作为道德教育之用。交大毕业生为国内外人士所称道,“文理相通”是因素之一。先祖父任职时,造就出大批卓越的科技人才,也培养了社会科学方面的著名人士,如邹韬奋、朱东润等。邹韬奋回忆说,他在文学方面的特长,就是这时期打下的基础。

六、克己奉公、艰苦奋斗的楷模

辛亥革命期间,学校经费中断。当时上海不少公立学校因经费困难而停课停办。先祖父团结全校师生,艰苦奋斗,维持上课。当时教职员工每年减薪两个月,先祖父带头减薪一半。同时,他四出奔走,向各方求援,使学校终于度过了难关,未停一日课。

为了建设一所规模、馆藏、设备都能与近代理工科技术大学相称的图书馆,先祖父发起向各方募款。他自己首先捐出一千银元。募捐活动进行了一个多月,募款五万多元。从发起募捐到图书馆建成只用了三年时间。

先祖父和悦近人,热爱学生,经常深入学生宿舍、课堂,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他还支持学生课余开展音乐、美术和戏剧等文艺活动,使学生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甚至在1 918年后目疾日甚的情况下,接触学生仍不间断。他全心全意办好学校的献身精神,他刻苦躬行的实干精神,如春风化雨,长存于师生心间。

1920年冬,先祖父因目疾加深而力辞校长职务。他先后十次辞职,请留者相属于道,但他坚持离去了。回无锡后不久即创办国学专修馆,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抗日战争爆发后,京沪一带岌岌可危。1941年,先祖父77高龄,仍应聘到交通大学每周一次作演讲,交大印成演讲集四卷。

日寇占领“租界”后,敌伪胁迫先祖父出任交通大学伪董事长,许以重酬。先祖父当时虽无固定收入,生活困难,但他大义凛然,坚决拒绝。

1947—1948年蒋家王朝面临崩溃,国民党反动派疯狂镇压学生运动,先祖父忧心如焚。交大进步学生被捕,先祖父和张元济先生联名发表《致上海市长吴国桢的公开信》,揭露反动当局镇压学生运动的罪行,要求释放被捕学生。

解放后,上海市陈毅市长曾亲切接见先祖父,称誉他为“上海十老”之一。

本文选自唐孝端著《唐文治与交通大学》一文,原载于原载西安交大报第308期,1994年4月5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