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典藏研究 > 校史文化 > 正文

(文脉承传)为世界之光:交大精神的历史解读

发布时间:2019-08-01    点击量:

考察一所古老的大学总要探求一些精神的源泉。“独立自由”的耶鲁精神,“与真理为友”的哈佛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精神,“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清华精神……这些沉淀于历史印记上的核心价值,在一所大学中随着时光荏苒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那么,何谓交大精神?纵观百廿校史,“为世界之光”当为其核心之意。

交大精神是“民族得中兴”的使命精神。交通大学以南洋之名立、以交通之名兴。面对甲午战败,列强欺凌的危难时局,南洋公学创始人盛宣怀以“兴学强国”的使命理想,率先在旧中国尚处于四书五经的教育时局下,第一次完整地设立了由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成为拓荒蒙昧的新学先声。南洋公学立名十载,培养出众多国家建设所需的新式人才。

抗战军兴之时,交通大学不但暂借法租界继续办学,还在重庆大后方设立分校,应国家民族之需,开办新专业,形成学校办学史上未曾有过的“海陆空”齐备的专业格局,着手培养硕士生,在民族危亡之际,加紧培养大批国家最为需要的专业工程人才。加之我校医学部、经金学院前身——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法商学院师生,为抗战而迁陕的办学历史,共同谱写出交大人为“民族中兴”而奏响的不辍弦歌。

在社会主义改造进入关键之时,中央审时度势做出交大西迁的重大决定。交大人胸怀国家发展建设大局,将国家民族的要求与学校命运、个人发展紧紧结合,西迁创业,带来了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在西部的聚集,为推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我国教育科技事业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影响深远的贡献。这是交大人又一次为民族复兴伟业所做的贡献。

交大精神是“邦国之荣华”的卓越精神。从盛宣怀造就“桢干大材”的尝试,到唐文治培养“领袖人才”“奇才异能”,以“第一等人才观”陶冶学生品行,办出“中国第一大学”的努力,再到叶恭绰、淩鸿勋、蔡元培、黎照寰等多位校长秉持“造就交通专门人才、力图高深学术之发展”的宗旨,办出一流工业大学的实践,无不体现出交大人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气魄胸襟。迁校西安后,彭康提出西安交大“要赶上世界最好大学”“要多培养几个钱学森,甚至比他更好”,是交大一贯坚守的追求卓越思想的进一步体现。

一流教育孕育一流人才。百廿交大,以“青年之模楷,邦国之荣华”的育人理念和卓越精神,培养出科技、教育、实业、政治等领域的精英,汇聚如炬。这里不仅是工程师的摇篮,也走出了堪为一流的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新闻出版家等等。

交大精神是“进步无疆”的开拓创新精神。南洋公学开新式教育先河,成为我国师范教育的源头、大学设立译书机构的源头。确立“振兴中国实业”的办学方向后,学校创办出中国最早的电机、航海、管理科,成为我国现代高等工程教育的源头、管理工程教育的源头,大学设立研究机构的源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校率先向现代大学制度中的“院系”制转型,五大学院的建成,成就了当时中国工业教育中最完备的学科专业设置。西迁创业后,学校在学习苏联专业教育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加强基础教育,率先开办新兴专业,尝试因材施教,在全国师资培养及教学计划、教材编订等方面,均有示范之效。改革开放后,学校率先进入“211”“985”工程建设,开展“按院培养、按大类招生”“拔尖人才培养”等重大改革举措,为在中国西部创建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而大胆探索、奋勇攀登。

从昔日“东方MIT”的美誉,到今朝“双一流”建设的攻坚,实现“为世界之光”的精神价值是交大人矢志不渝的追求。面对当前国家“创新驱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新机遇新挑战,学校加紧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引领丝绸之路文化教育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举措,必会给“为世界之光”的释义,添加更为精彩的例证。

作者:史瑞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