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典藏研究 > 校史文化 > 正文

(文脉承传)南洋学子的“话剧潮”

发布时间:2019-08-01    点击量:

南洋公学首开中国新式教育之先河不仅仅体现在其教育思想和培养方式上,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丰富而新潮的,话剧演出便是其中之一。

学生话剧兴起最早是在圣约翰、徐汇公学等教会大学,学生们或用英语或用法语仿演话剧。受此氛围影响,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的南洋公学学子们自然不甘落后,欲大胆尝试以汉语演剧。1901年初,由中院师生自编自导的《六君子》首次登上舞台,拉开了话剧热潮在南洋公学的序幕。该剧上演之后的三天内,又连续上演《经国美谈》、《义和团》两部新剧。演出时,师生踊跃前来观看,自带蜡烛照明,现场气氛异常热烈。此后,演剧活动倍受青睐,师生自编自导的新剧目不断上演。1901年下半年,在公学内上演《黄天霸》,由特班学生李叔同担任主角。

提起李叔同,交大学子无不为之骄傲与自豪。他不只为一代高僧,又以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而青史留名。李叔同早期在公学求学的经历,对其日后的成长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单就话剧造诣论,除在公学尝试演剧外,离校后的李叔同在赴日留学期间,组织成立“春柳剧社”,公演剧目《茶花女》(扮演剧中女主角)、《黑奴吁天录》(又名《汤姆叔叔的小屋》),均大获成功,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兴起。

公学“话剧潮”的魅力远不止于此。中国电影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大导演洪深也曾在校受过熏陶。洪深1906年入公学中院,在校期间就已接触新剧并颇为热心。毕业后继续深造,以毕生精力为我国影剧事业,辛勤耕耘、立志奉献,作品以极具民族性和现代戏剧观念而广受好评。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一贯注意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即使后来迁校西安后,依旧特别重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据上世纪五十年代读书的老学长们回忆,“当时文娱活动以话剧为主,学生文工团话剧队,邀请了几个才毕业不久的留校的教工,排练了《最后一次演出》一剧。该剧描述了一个剧团演员,在进步导演的鼓动下,演出了一场比较进步的话剧,愚弄了当时国民党派到剧团中的监视官,后由导演引领去了解放区。当时在草棚大礼堂演出,该剧大获成功。”

南洋公学掀起的“话剧潮”,不仅于我校内承传至今,且早已为戏剧史学界的研究者们所关注,认为这是汉语学生剧的发祥地,由此带动了上海各校的演剧热潮。

作者:史瑞琼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