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典藏研究 > 校史文化 > 正文

(西迁华章)大西北的灿烂明珠 *

发布时间:2019-07-31    点击量:

在 “七五”计划实行的头一年,西安交大迎来了建校九十周年和迁校三十周年。迁校三十年,西安交大已由迁校时4个系、15个专业发展为18个系,46个专业,设有研究生院、管理学院、14个研究所、53个研究室、61个实验室及5个教学科研服务中心,还有藏书达130余万册的图书馆、出版社和5个附属工厂;在校生总数达11000多人,教师1800多名,其中教授、副教授600多人,师生比例为1比7,居全国高校之首。

老交大素以“门槛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优良教学传统而闻名中外。迁校后的西安交大,注意继承和发扬老交大教学传统,努力克服“左”的干扰和影响,不断端正办学思想。三十年来,培养了32500多名本科生,为迁校前六十年毕业生总数的近3倍,其中三分之一毕业生走上了建设大西北的工作岗位;还培养了1000多名研究生。他们中有不少人在经济建设、教学、科研等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成为学有专长的专门人才。据统计,1981年中国科学院公布的全国400名学部委员中,有交大校友28人。由于西安交大师资力量雄厚,各专业均可授予学士学位,有38个系科(专业)可授予硕士学位,19个学科可授予博士学位。

迁校三十年,西安交大的教师们密切结合教学和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不但使科研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同时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十五年中,全校取得科研成果577项,其中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的88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发明奖10项。这些科研成果取得经济效益近5亿元,特别是为开发、建设大西北发挥了重大作用。

西安交大在教育体制改革方面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取得了可喜成果。其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各项改革的关键,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是改革的重要任务,一切教学改革试验都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不搞花架子。

从1984年起,西安交大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毕业后实际工作适应能力,实行了浮动学制,即“一门进”——高考统一录取入学,“五门出”——经选拔的优异生可提前攻读硕士学位;成绩优良的本科生可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本科较差生转入专科学习;差生令其退学。按这五个档次进行培养和分配,打破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大锅饭”。此外还举办了教改试点班、少年班,因材施教,给拔尖人才以脱颖而出的充分机会。

在科学研究方面,强调正确处理新学科与老学科、应用开发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国家重点研究项目与合同研制课题、服务西北与面向全国的关系;强调面向经济建设实际,加强同科研单位和工矿企业的横向联系。

在管理方面,严格各类人员的考核和奖惩,落实岗位责任制,设立优秀教学奖、优秀教材奖和教改奖。同时,通过试行主讲教师选聘,逐步过渡到各种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制。由于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西安交大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越来越活跃和频繁。从1979年到1985年,共接待47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专家、学者;同9个国家和地区的30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学术协议;举办了4次国际学术会议;还有72位外国著名学者受聘为学校顾问教授、名誉教授,或授予名誉博士学位。近几年,学校有280多人出国讲学、考察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先后派出410名教师和研究生出国进修、攻读学位,其中160多人已学成归国。这一切为西安交大的教学、科研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文摘编自朱继洲《大西北的灿烂明珠——》一文,原载于《瞭望周刊》1986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