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典藏研究 > 校史文化 > 正文

(西迁华章) 风雨岁月 賡续传统

发布时间:2019-07-31    点击量:

1966年文革爆发,交大党政管理系统瘫痪,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停顿,许多教师干部屡遭摧残,老交大文化传统被否定,愈演愈烈的阶级斗争,使交大沦为高校战线的重灾区。面对文革隆灾,交大师生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做出大量贡献,取得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成果。

文革爆发,全国大学停止考试招生,交大老五届(1961级—1965级)学生近7300人,于1970年8月前基本完成教学要求毕业。其中1964、1965两个年级受影响较大,但主要基础课和部分专业课大体学完。另从1972年到1976年,响应国家号召,学校招收工农兵学员6200余人。根据工农兵学员的具体情况,学校集中力量编订专门教材,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力保工农兵学员教育质量,使五个年级学员基本完成学业要求毕业(1975、1976年两级学员情况特殊,四人帮粉碎后,通过补课完成基础知识理论学习)。

文革的爆发也使正常科研活动被迫终止,直至1969年,因战备需要得以恢复,该年学校共立项完成低空目标测试雷达、水下自航模型遥控遥测等7项军工课题,并投入使用;1970年,立项完成微模组件、可控硅元件等6项课题。值得一提的是,历经10个月奋战,学校自主研制成功西北地区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延安701型晶体管通用数字计算机;1971年科研立项42个,其中陕西省彩电中心设备的研制和氮肥设备大会战项目,初告成功,填补了陕西省空白,受到省里嘉奖。周惠久教授还与其他教师一起,完成了铁人王进喜提出的“减轻石油钻井用吊卡重量问题”,使轻型吊卡重量缩减为原苏联设备的45%,仿美设备的55%,大大节省了工人的劳动力;1972、1973年学校科研进入短暂的蓬勃发展期:基础理论研究项目增多,学术活动频繁,1972年立项57项(实际进行49项),举行各类型学术报告会百余次;1973年立项53项,其中26项为新课题,基础部一改只重教学传统,承担了4项科研任务。

文革期间,学校师生下厂进行教育革命实践,为工农业生产一线举办各种短训班,支持工厂创办工人大学,提升了周边省市工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如1974年到1976年,先后举办各类短训班212期,培养学员3万余名,还协助20多个工厂举办了工人大学。同时,结合毕业实践要求,学校师生还直接参与省内外大批工厂研究所的科研攻关项目,解决了一些重大的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家和陕西省空白。如1975年,在教师带领下,1972级工农兵学员1370人分赴省内外140多个工厂研究所进行毕业实践,参与完成225项课题,其中国家重点支持项目41个,国防课题38个,地方工业技术改造项目56个,完成情况总体良好,取得重要成果33项。

作者:杨澜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