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典藏研究 > 校史文化 > 正文

(西迁华章)迁校时的难忘记忆 *

发布时间:2019-07-31    点击量:

最迫切的任务

1956年8月10日,第一批大规模迁校师生员工乘上西迁专列,冒着酷暑乘了两天的车抵达了西安。当时最迫切的任务是解决如何开学的问题。教学行政用房仅有中心楼和行政楼。外壳虽然完工,内装修还没有完成。加上暑假前上海流行性感冒大流行,1955~1956学年第二学期的期考被迫暂停。到西安后第一件教学工作就是给二年级同学安排补考事宜。教研室办公室没有地方,校长、教务长等负责同志当时都把自己的办公室先腾出来,让基础课的几个教研室先使用,以便做好各门课程的补考准备工作。出考题,印试卷,大家忙得不亦乐乎,总算将各门课程的考试进行完毕。接着是新学期教学的准备工作。尽管工作条件还很不正常,但各教研室同志们高度重视教学质量,老交大的传统丝毫没有削弱,教学工作和在上海时相比未打任何折扣。经过各部门不断努力,各种条件逐步完善,教学、科研工作也日趋正常,教学秩序也恢复到上海时的水平,生活上的困难相应逐步克服,一切走上正轨。

难忘的草棚大礼堂

随着西迁的展开,学校学生日渐增多,教职员工陆续迁来,要开全校师生员工大会根本没有地方,因大礼堂迟迟盖不起来,为了解决开大会的困难,总务部门请来了南方的能工巧匠,在现1400大教室的位置,用竹子盖起了一座临时大礼堂,这个大礼堂跨度很大,能容纳5000多人开会。竹编的大礼堂可以遮风避雨,但冬冷夏热。地下是砖、泥、沙混合地面,没有正规的椅子,只有很长的长板凳,每条凳可以坐七八个人。礼堂虽然简陋,但解决了不少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师生员工大会、文艺演出、放电影、开音乐会等,都在这里进行。记得中央乐团首席小提琴演奏家杨秉荪同志来校为大家演出,就是在竹棚礼堂里进行的。他演奏了一首《云雀》,博得了师生员工及家属的狂热鼓掌。这个竹棚礼堂沿用了好多年,直到基建要用地才拆掉。

最美不过总务科

当时往西安搬迁任务分成几大块,一是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要安全搬迁到新的实验室并就位,二是西迁人员家具、行李要不损坏、不遗失、不弄乱、逐户进屋,三是课桌椅等要按期进教室,以保证按时开学需要。除此还要保证西迁同志们到达西安后立即能吃上热饭,喝上热水,洗上热水澡。同时,其他后勤辅助工作也要立即开展。任务非常繁重,时间十分紧迫,困难重重,总务科同志上靠组织,下靠群众,齐心协力认真完成了搬迁任务。

总务科当时分工负责,责任落实到个人,像由上海运来的物资设备和家具接送,校园的绿化和清洁,办公用品发放,文件收发、报表、会计工作,采购及购买火车票,大五金仓库,理发、服装、洗染、制鞋、煤球厂,以及有关水、电、水瓦工、司机、锅炉房的联络管理等都有专人负责。当时电话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工作头绪又多,只好骑自行车到处跑,碰到人力不够时我也参与其中。记得很清楚,一次图书馆来了大批书架,要搬到二三楼去,人员非常紧张,天又下起了雨,总务科所有同志参加搬运还是来不及,看到这种情况,图书馆同志都纷纷主动参加搬运工作。

为让西迁教职工有一个良好生活环境,总务科同志把家属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行李、家具都送到家中,按照主人意愿摆放好,很多家庭把煤球、蚊帐竿等都带来了,我们都一一送到家中放好。第一批搬迁的近300户,没有一户丢掉任何一样东西,大家感到非常满意。

本文摘编自杨延篪《迁校的回忆》,章静《难忘的记忆》,乔国栋《迁校中的总务科》三文,原载于祝玉琴等主编《西迁回忆录》一书,出版社2001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