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指出:“‘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带着总书记的嘱托,交大人不余遗力地传承西迁精神,培育学科交叉沃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人民的需要,进行“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着力破解“卡脖子”难题,做出新时代的交大贡献,谱写科技报国新篇章。
学成归国回到母校 做西迁精神新传人
4月13日,西安交大两篇科研成果发表在《自然》上,其中一篇为西安交大物理学院和机械结构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张磊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团队与山东大学、国家蛋白质中心等单位合作,采用冷冻电镜技术在粘附类G蛋白偶联受体激活通用机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张磊毕业于,他的科研探索之路,就是西迁新传人的一个缩影。2015年,从美国加州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完成博士后和项目科学家工作的张磊,面临一个重大抉择。
“我做的是基础学科研究,专攻物理和生命交叉的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研究方向,当时这在我国西北地区尚属空白。”张磊坦言,7年前,相比于美国,回国发展并不占优势,回到母校就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
“我心中有一杆秤,学校的需要、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张磊说,其实这也是交通大学一直传承下来的文化和精神,他希望在西部这片土地上填补生物物理前沿科学的空白。
回国后,母校为张磊的学科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支持,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三个学科与学校分析测试中心一起联动筹措资源,搭建了西安交大第一个多学科共建科研平台,由张磊负责从零开始组建软物质冷冻电镜实验室。
日常工作中,除了科研和各类服务工作外,张磊还主动承担了西迁精神宣讲团的宣讲任务,“是西迁精神给了我无限动力,我也想将我的所思所得分享和传递给更多的老师和学生。”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取得“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安交大考察时,张磊就在现场,“总书记的讲话,让我感到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更加坚定了从事基础学科、基础研究和基础人才培养的决心和定力。”
近年来,交大人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将西迁精神化为外在的行动,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这个西部人才高地上,突破产学研融合的瓶颈,探索未来一流大学的发展之路,各项成果进展突飞猛进。
张磊团队所做的,就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进行“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团队的研究对象是对人体非常重要的蛋白质,蛋白质负责生物体内物质的传输、能量的传递、信号的传导,种类多达10万种。他们重点研究的是人体最庞大的膜蛋白家族中与信号转导蛋白G蛋白结合的G蛋白偶联受体。
张磊说,这是一项在生命物质基本运行规律、机制和医药应用方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基础性成果,将为突破相关领域“卡脖子”问题提供重要保障。
承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任 做出新时代的交大贡献
在西安交大,像张磊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近年来,西安交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致力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通过强化学术发展顶层设计,推进科研组织模式、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等,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学校科研竞争力显著提升,一批批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和大成果不断涌现:拥有国家级科研基地29个,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20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项成果入选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参与研制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成功点火运行;联合申报的“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经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强大的基础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学校要坚决承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任,下好‘先手棋’,着力破解‘卡脖子’难题,推动高质量发展。”校党委书记卢建军表示,学校正在通过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做出新时代的交大贡献。
原文刊载于2022年5月5日华商报A02版
报道链接:http://ehsb.hspress.net/shtml/hsb/20220505/68438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