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文化 >> 精神文明建设 > 正文
精神文明建设

院“四德”先进模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院康全清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14-03-31 10:06:08 浏览次数:
文字大小

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是患者眼中的好医生

康全清教授作为“新三届”后的第一批大学生,1972年以优异的成绩录入西安医科大学。参加工作后,他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坚持在临床、教学、科研一线,一干就是将近40年。

进入了医疗这个行业,康全清教授就爱上了这个行业,这么多年以来始终把患者的健康和利益放在第一位。从道义上帮助他们康复,从技术上挽救他们的生命,不管是预防还是治疗,在他心里,只要患者恢复健康就是作为医生最大的幸福和成就。

这些年,康全清教授先后经过了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及主治医师、副主任、主任医师的层层严格训练,由于有扎实的基础,加上他的勤奋好学及长期的临床实践,在耳鼻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使许多疑难危重患者得以及时救治,使很多患者达到预期较好或很好的效果。

康全清教授的诊室外,经常看到一些患者愁眉苦脸进去,笑容满面地出来。走进康全清教授的门诊,很多患者发现这个大专家一点架子也没有,而且特别有耐心。在别的医院被诊断为“绝症”的疾病,经他的详细介绍,患者渐渐明白了发病原理,治疗方法等信息,对疾病不再恐惧,能积极配合诊治。

在西安交大二附院的一位领导眼中,康全清教授心里时时刻刻装着病人,近40年如一日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治病救人的崇高事业中,爱岗敬业,工作一丝不苟,无私忘我,表现了一位模范医务工作者的优良品质。

长期以来,康全清教授不论多忙,都坚持上专家门诊,他的门诊每年接诊病人4000多例次,是许多同级医生门诊量的2倍左右,但他总是加班加点、耐心细致的为每一位患者做好诊治。每天还不到上班时间,他就赶到病房先看一遍病人。下班后不管多晚,都要再把病人看一遍才走。逢年过节,人们总能在病房看到他的身影。每次开会或外地出差回来,他不顾旅途疲劳,总是先到病房查看病人、了解病情,有时人在外地,还打电话询问病人的情况。

查房时,遇到一些年龄较大的患者,康全清总是用手护着病人的头,以免躺下去时头磕到床头。有些患者由于病情严重,身体异味难闻,陪床的人都不愿有太多肢体接触,但康全清却像对待亲人一样,从不避讳,尽职尽责。正是他这种无私忘我和一切为病人着想的精神使他在业内同行和患者当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总是看完最后一个患者再下班  他是同事眼中的“慢性子”

工作中,康全清教授处处都以身作则,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对科室其他的医生、护士都非常关心和爱护,对进修医生和医学生认真无私地作好带、教、帮工作,使整个团队的医疗质量、业务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凭着优秀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和个人魅力,为大家树立了榜样,赢得了尊重。

在同事们眼里,康全清教授是个十足的“慢性子”,哪怕已经下班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给每位患者做好诊治。“没关系,你赶紧去取检查报告,我在这里等你”,这是康全清教授对患者常说的一句话。有时已经到下班吃饭的时间,康全清教授的诊室和办公室还有很多患者在等候,无论家里人等待再久,他都会对每个患者耐心地解答。有时他当天不上门诊,刚下手术到办公室想休息一下,看到等待的患者拿着CT检查的片子,就赶紧又给这些慕名而来的患者免费咨询做病情分析。

康全清教授说,自己对来找自己看病的患者,很难说出“我今天不上门诊”,“我今天没时间”之类的话。总觉得患者大老远来看病很不容易,如果自己多花十分钟能让他们少等待几天,也许能使病症得到尽早控制和不失最好的诊治时机,也许能让他们在大城市里吃住行等费用省些。如果这样,他觉得自己多花这点时间是很有意义的,用医生的几分钟换取患者几天的等待,更是值得的。

康全清教授对病人不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耐心细致的诊治,对有困难和家庭条件较差的患者更是倍加关心。西安交大二附院地处西北地区,平时来自边远、贫穷地区的病人较多,康全清教授深知这些患者的困难,总是千方百计为患者采用最好、最省钱的治疗方案。“有的患者来的特别早,凌晨五六点就挂号开始排队了,我们作为医生提前5分钟上班或者推迟5分钟班下班给患者看完,也许能节省患者5小时甚至5天时间。我是这样换算的,将心比心,如果我们自己是患者,总想早早地诊断完,早早地有结论,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结果,这是每个患者的心理,患者凌晨五六点就排队就为等你给他看病,作为医生提前到诊室5分钟、十分钟甚至半小时都是应该的”,康全清这样说。

有时候医生当天上门诊,可一大早还得去病房看看前一天手术患者的康复情况。拖延二十分钟,对于医生来说,都是在为患者服务,都是在工作,可是对患者的影响就比较大。“患者如果在下班之前有些检查没做完,就要等到过几天再来,这样一来,外地患者在西安期间的吃住行花费就增加,特别是几天时间对病情心里没底,精神心理上的压力、煎熬是非常痛苦的”,康全清教授对外省、市前来就诊的患者,为了节省他们的住宿费用,总是想尽办法安排他们提前接受检查和治疗,早确诊,早治疗,早回家,而自己经常在专家门诊连续工作6小时以上。

康教授平时自己心里算这样一个帐,自己晚下一分钟班,就为患者节省一天甚至一周的时间。这种心理状态,所以每天都早点起床出门,早点到医院,如果当天患者比较多,尽可能看完最后一个再下班回家吃饭休息。但对于刚刚下班把检查报告拿过来的患者,康全清教授一般都会认真地为患者分析病情,如果是恶性的,就会马上安排住院手术治疗或建议放射治疗,这样就不耽搁患者的病情,直到患者放心满意的离去,他才拖着疲倦的身体离开诊室。这样周而复始,一干就是将近四十年。

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  他是很多患者的救命恩人

“学医,做医生一定要富有同情心,把患者当做我们的亲人、朋友”,康全清教授时常这样教育他的学生,而他也是一直这样做的。有个来自陕南安康的中学生患者,患有纤维血管瘤,已经是第三次做手术,在恢复期失血量比较大。有一天,孩子的父亲拿着一张输血的单子,但因为交不起输血费而万分焦急。得知患者把家里的黑白电视都卖了都没有凑够医疗费,如果当天不输血,孩子会有生命危险,病情反复又要多住院至少一周,又要多花费,康全清教授就把当天科里发给他的奖金全部捐给了那对父子,用于孩子输血救命。

康全清教授说,钱不太多,但至今回想起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甚至超过几万元的价值,因为孩子输血后马上病情就能有好转,就能把娃救过来。前几天,康全清教授电话随访了一下这个曾经救治过的患者,这个孩子现在都上大学了,恢复的挺好,他也放心了。

其实这样的感人事迹在康全清从医这么多年来每年都会遇到几次,每次他都是能帮多少就帮多少。“紧急关头,咱贴三五百就能帮助患者度过难关,值得帮。”康全清教授在面对记者采访时淡淡的笑了笑,说这个没什么,自己是医生嘛。

从医以来,康全清教授很少接受病人的吃请,更不收红包等。“患者康复后这些感谢的话、感谢的信已经让自己精神上有很多收获,自己在经济上不再需要这些,因为自己的工资完全够自己生活。患者虽然暂时出院了,但还涉及到治疗费用问题、愈后问题、以后的生存问题,这些钱应该用在这些地方”,所以对待这类患者的答谢,康全清教授总是坚决地拒绝。

80年代,有个患者经过康全清手术治疗后,病情有很大缓解,生活治疗明显改善,为表达感谢给康全清教授20元,康全清教授自己贴上邮费把钱给患者寄回去,这些邮寄的票至今还在。曾经有一些病情极度严重的患者,是从甘肃、青海、陕南、铜川等地慕名而来的,在康全清教授精心的诊治后,为了表示感激之情送上红包扭头就走,康全清教授通过缴住院费的方式或通过患者的熟人朋友转交,如数退还。他以他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疗技术获得了患者一致好评。

还有一位患者治疗期间没有钱做继续治疗,想偷偷的出院,康全清教授知道这件事情后,亲自做病人的工作,并为他积极协调,减免部分费用。临出院,康全清教授担心患者回家后因为没钱不再继续坚持治疗,给了病人一些钱。拿着康全清教授反复叮嘱给自己继续治病的钱,患者的脸上满是泪水,感动的说不出话来。

坚持回访救治过的患者  他是患者眼中的家庭医生

从医以来,康全清教授一直有个好习惯,就是不定期的对救治过的患者进行回访。在康全清教授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他从医以来治疗过的很多患者,他们有的已经和疾病抗争了二三十年。康全清教授经常在不太忙的时候对这些老病号做些电话回访,有时会叮嘱患者按时吃药定时复查,有时还会和他们拉家常、讲故事鼓励他们。“你要相信自己,更要相信科学”,这些看似朴实的话,却处处蕴含他对患者的一份热情与真诚。在他看来,这样做一方面是让患者感受到医生对他的关心,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另一方面,他也一直在琢磨这些患者的治疗效果究竟怎么样,自己和团队不断提高诊治水平。

在我国南方一些地方,医生不太给患者留电话,认为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但康全清教授却不这样,他经常把工作和生活分不清,主动把电话留给患者,大半夜、周末、休假时间接听患者电话咨询,甚至紧急回到医院为急重症患者手术治疗是常有的事情。有时在吃饭、休息,也有外地患者打来电话咨询,康全清教授都一一给予耐心解答。在康全清看来,患者必然对医学知识不懂,请教你就是证明你的价值,无论是作为治病救人还是作为科普宣传,都应该把自己知道的分享给患者。不管熟人还是不认识的,只要是专业范围内的医学问题,都会如实地、耐心地给予解答。在他看来能通过自己所学,帮助患者摆脱疾病困扰,是医务工作者工作当中最大的欣慰。说起这些,康全清教授说自己这些年最应该感谢的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能不做手术尽量不做手术,他是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员

耳鼻喉疾病比较容易复发,医患纠纷也比较多,但这么多年以来,投诉康全清教授的患者少之又少,相反,给他送锦旗写感谢信的患者非常多。谈到处理医患关系,康全清教授说他也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坦诚地沟通。

康全清教授说,耳鼻喉疾病从医学专业来说,是比较复杂的,精度要求比较高,况且耳鼻喉周围比邻关系比较复杂,比如治疗耳朵的一个手术,有时候会出现面神经麻痹,这种外形的改变会对患者后半生带来巨大的伤害。治疗患者的过程中要掌握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和患者沟通好,如果是癌症患者,明知道根据患者的要求,以现有的医学条件根本达不到根治的目的,就不能给患者盲目地手术治疗。有些患者的病情做手术和不做手术一样,治疗和不治疗一样,而这个时候患者往往为了保住说话的功能而要求做手术,或者为了救命而失去了说话的功能,这些都应该提前和患者讲清楚。有时候宁愿让患者认为你“没水平”,也不愿给患者做“半截子”手术。

康全清教授认为医患的沟通很重要:“讲不清楚就容易出现认知方面的偏差,每位患者治疗过程都需要反复、耐心、用科普的方式沟通好”。在这些地方,康全清教授特别注重方言比较浓厚这些患者的沟通,他甚至时常让患者用纸和笔把症状写下来沟通,这样虽然花费一些时间,但能够让患者明明白白。

门诊上患者很多比较吵杂,需要大声回复患者才能听见,这样一早上下来,康全清教授的耳朵都嗡嗡响,但他还是耐心地为每位患者进行解答,有些患者听一遍没明白,自己反复琢磨还不明白再来问,反反复复问十几遍的都有,但他都很耐心,他认为因为患者饱受病痛折磨,思维错乱,本身身体不舒服,情绪不好,医生再不耐心,患者就会有怨言。

很多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被告知需要做手术,但在康全清教授那里被告知不需要做手术,因为做手术对病症并没有大的改善,一点不勉强,根据他的经验,做手术和不做手术一样,或者药物能代替手术的,坚决不给做手术。

时常有一些患者会反复问康全清教授这样一句话:“医生我真的没有病,真的不用开刀做手术吗?”。“你真的没有那么严重,只是有这方面倾向,只要从现在起按照医生的方法做,并且调整生活习惯,你的身体就能恢复到健康水平”,康全清教授总是告诉患者,虽然自己是西医医生,是外科大夫,开刀手术是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但还是能不开刀就不开刀,毕竟任何手术都有风险。“不能为了照顾患者的要求而违反治疗原则执意做手术,更不能为一己私利为患者做本可以不做的手术”他时常这样给他的学生强调,更是时刻严格要求自己。

“个别患者听信一些不科学的说法,坚持要做手术,做完手术后暂时感觉症状有缓解,但年老后后患无穷,我们对病人全面检查诊断后,确保不误诊,并且给患者详细讲解利害关系,患者都能理解”,康全清教授说,自己对待患者心里只有一条,给他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不管中间有什么利益关系,不受这些影响,自己也不需要这方面的经济利益补充。康全清教授是很容易知足的人,常怀感恩之心,他说现在尽管每天很辛苦,但治疗患者、带学生、做科研这些劳动所得的工资收入完全可以让自己衣食无忧,不在乎那么多的利益关系,所以能对每位患者做到客观地治疗。

眼下,三甲医院医生的工作量非常饱和,为了做到充分沟通,康全清教授现在每次门诊只预约25个号,但实际上每个门诊都在30-40个患者。每遇到挂不上号但来到他门诊的患者,康全清教授都尽量给加号,他说有些是年老体弱的患者,来一趟不容易,有些是看了很多家医院,没有诊断清楚,需要一个确切地诊断,自己积累了将近40年的临床经验,有责任把这些奉献出去,和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讲解治疗方式。

作为一名医生,在提升医疗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同时,康全清教授还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大众健康素质,他非常关注医学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讲,他认为这是一个科技工作者必须承担的义务。在孜孜不倦于“医海苦作舟”忙碌的同时,康全清时常通过各种形式认真加强与同行的学术沟通与交流,家人说他总是很忙,因为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他都在为医学知识的科普而奔走。

刻苦钻研提高诊治水平  他是鼾症治疗探索路上的引路人

从医近40年来,康全清教授不断加强学习,努力钻研技术,自身技术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率先开展多项高难度手术,填补了的这个领域的技术空白。

作为学者、科研工作者,康全清教授勤奋学习和勇于探索创新,几十年来,凭着虚心求教,钻研业务,开拓进取的职业精神,康全清教授科研成果突出,临床治疗经验积累丰富,为“呼吸暂停症”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成为了我国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的一位全国知名专家。

90年代,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多,鼾症导致“睡一觉就死亡”的案例屡屡发生,从那时起,康全清教授就下决心在这个领域努力钻研,为患者解决这一烦恼。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康全清教授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法,自创的手术器械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康全清教授介绍,鼾症导致患者全身缺氧,对患者身体损伤非常大,有些患者呼吸暂停80秒,甚至100秒,睡一觉就造成死亡,睡一觉就成了植物人,非常危险。这类患者当中老年人可以造成突然心脏病复发死亡,中年人可以导致呼吸衰竭死亡,有些还会因为大脑缺氧导致植物人。这个病的病根在于咽喉的慢性阻塞。十几年前,他就着手开始研究鼾症这一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对于此类高难度、危重的患者,他从诊断,手术设计,器械设计,一步步形成规范,对行业的影响也非常之大。

多年以来,康全清和他的团队从鼾症的诊断、治疗方式,手术方式,器械设计、愈后评估等方面,逐步完善。目前为止,对于鼾症的手术治疗,西安交大二附院耳鼻喉科在国内这一领域都是比较领先的,呼吸暂停患者不切气管,损伤小,患者痛苦少,恢复快,费用低,

在医学知识更新迅速的今天,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勤奋学习、严谨诊疗、创新科研是进步的前提,康全清教授是这样理解的也是这样行动的。在日常工作中他不仅仅满足于治疗好每一位前来求诊的病人,更关注于对疾病的研究和认识,认为这样可以让更多的患者得益。多年来,在老一辈专家的指导和他自身努力钻研下,他的团队一直致力于耳鼻喉疾病的发生、诊断和治疗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耳鼻喉肿瘤患者带来了高水准的医疗服务,不少患者由此而重获“新生”。

始终把救人放在第一位  他是气管异物患儿的生命健康守护神

逢年过节,西安交大二附院耳鼻喉科总是能收治到一些突发的气管异物患儿。人们一方面惊叹他们的技术,另一方面为他们担心,忙着先救人,没有任何文字记录,万一出现医疗纠纷,说不清很容易吃官司。但对这个问题,康全清教授和他的团队一直都坚持一个原则“先救人再说”。

康全清教授说,在耳鼻喉科工作,遇到的气管异物患者是比较多的,对这种突发的、比较危及生命的患者救治,一直以来也是难题。五六十年代气管异物导致患者死亡的病例非常多,几乎达到50-60%,后来经过多年的探索,现在基本上是零死亡,特别重的也不到1%,这些都源于他们坚持“生命至上”的原则。

在业界,气管异物是耳鼻喉科比较急的急诊,处理起来比较棘手,西安交大二附院耳鼻喉研究这个病已经形成这样一个习惯和传统,不管外面的大环境如何,也不管医院的条条框框,一个原则,先救人为主。时不时有些患者医生给紧急处理完气管异物后就偷偷溜走,治疗费、药费就不得不由科室和个人垫付。为此科室和个人都经历过被医院罚款、被患者误解的遭遇,不管“罚单”多少,不管医院怎么管理,不管患者是否补交钱,作为临床一线医生,他们始终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始终先救人再说费用的事情。

2009年,有个老大妈抱着气管被异物堵塞的小孙子前来西安交大二附院耳鼻喉科就诊。孩子送来时,呼吸基本上处于停止状态,情况比较紧急,这个老大妈又哭又闹又骂医生,医生把所有手头的事情放下,全力抢救,大概十分钟孩子苏醒了。这位老大妈又觉得对收费有意见,经过耐心解释此事才平息,最后由骂人转变为感谢。这种例子很多,康全清教授始终认为通情达理的患者占大多数,这些突发的情况,医生一般没时间和患者做沟通,但患者救过来后,一般患者家属都能理解和感激。

“没有签字,没有记录,先救人,万一出现医疗纠纷就说不清了,作为医生都有过这样一种担心,但这种担心也是一种奉献,也是一种医德的考验”,康全清教授说,作为医生,可以忍受事后被患者不理解打骂,但不能忍心看着一个本可以挽救的生命因为没有签字而失去最佳治疗时机。从医这些年遇过不少委屈,至少结果是好的,心里是能接受的,每看到一个个患者得到救治,心里还是很欣慰。

康全清教授看来,患者本身心理、病理上都有些问题,作为医生更应该给他们多一些耐心和理解。一位鼻腔肿瘤患者手术做完后,感觉鼻子干,很气愤,打骂医生,后期这位患者得知遇到同样的患者做完手术后半年后就死亡,而自己手术后活了32年。这个患者后来越来越觉得自己错怪了医生。每年来复查都非常愧疚当年对患者的误解和伤害。

不容许出现丝毫马虎  他是学生眼中的“严师”

作为教学医院的硕士生导师,作为教学医院的优秀教师,康全清教授多年来积极分享自己从医以来的技术和经验,培养了大批优秀医学生和基层医院医生。

日常工作中,他不仅承担着医学硕士生的培养工作,还经常走访基层医院,帮助和指导兄弟及下级医院解决疑难问题、开展工作,足迹遍布三秦大地。康全清教授在研究生的培养上以从严要求著称,不容许出现丝毫马虎,由于他的身体力行及以身作则,他所带的医学生均以优异成绩毕业,都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

“要训练一个合格的耳鼻喉医生,没有十五年是不行的”康全清说,耳鼻喉教会一个医生不容易,作为导师,诚心地教导,无私地分享,因为耳鼻喉手术比较复杂,带学生需要耐心地教,做一步让学生看一步,否则做完进修医生都没看明白。充分地奉献。教会一个年轻医生,让他扩大知识,不会走弯路,不会造成对另外一个患者的伤害。这些年带出的学生都成了当地医院的骨干。

康全清教授时常积极参加院方组织的对口支援基层医院义诊、会诊活动,利用业余时间,到基层进行手术指导。从疑难重症会诊,手术方案的制定,手术操作演示,愈后结果评估等方面进行完整地教授,这样对于基层帮助很大,一方面,基层医院就能开展这类手术,第二方面为基层医院带去了经验,对于当地患者来说就地得益。

康全清教授说,一个人看的患者总是有限的,人总是要新陈代谢,自己做了将近40年的医生,最近几年的目标就是把自己积累的医学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学生,让他们救治更多的患者。在他看来,自己也积累了很多前人的经验,完整地传授给别人,这也是对人类的贡献,对医学事业的贡献。

康全清教授时常教育学生,治大病,治小病,都要从细节出发,千万不能麻痹大意,因为任何疏忽都可能危及患者生命。他对他的学生和下级医生非常严格,哪怕只有一项红细胞降低,都要追查原因,很多细节都是评估愈后的指标。从细节方面为患者负责任。术前仔细准备,术中力争一次性做好,减少复发,减少患者花费,是最理想的结果。一些患者术后的当晚上他还要去看一下,节假日都会对重症、手术患者查看一下,确保他们安全。

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他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忠诚卫士

与其说医生在患者面前是神圣的,不如说患者在医生面前是神圣的。康全清的“大医精诚”的精神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有的患者曾送来牌匾表示感谢。面对这一切,康全清教授说,他只是尽了医生的职责,是病人给了他更多的感动,激励他一路走下去。

康全清教授坦言,无论声望多高,在病人面前永远是一名普通医生,永远敬畏生命,尊重患者。从面对病人的微笑、从听诊前自己捂热的听诊器、从为病人查体先搓热手等这些点滴小事,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医学精益求精和对病人无限关爱的内心世界。

在这个经济发达的社会里,人心很容易变的浮躁浅薄,变的急功近利。什么是人生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相信许多人在思考,许多人在追求,也有许多人感到困惑迷茫。而像康全清教授这样一些执着于医学事业,专心于患者的健康服务,既积极向上又心态平和的医学专家越加显得难能可贵,境界高尚。

就是这样一位医者,坚守内心的信念,在为群众健康服务的道路上不断绽放生命的光彩。他以高尚的医德医风,精湛的医疗技术战斗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为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重要的贡献,为推动我省、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更上一层楼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责任和信念是行医者的灵魂。医生的工作,注定了我们时刻与人类最宝贵的生命相连,既然患者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交给我们去守护,我们就应该勇敢、坚定的承担起这份责任,做到问心无愧”康全清教授说,既然把医生作为终身职业,就要把自己的理想、信念、青春、才智毫不保留地奉献给这庄严的选择。

“人类无时无刻不面临疾病的威胁,但再苦再累也不会改变我们医护人员服务的志向,因为我们牢记‘救死扶伤’是我们毕生的追求和使命”,四十年来,康全清教授在将近40年平凡的工作中脚踏实地的为病人解除病痛,以自己的言行,诠释了大医精诚的道德价值,以仁爱之心和精湛医术呵护生命,一心一意做人民生命健康的忠诚卫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