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文化 >> 精神文明建设 > 正文
精神文明建设

院“四德”先进模范---血液科张王刚教授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17-05-10 09:39:25 浏览次数:
文字大小

图片1.png

张王刚,男,1956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陕西大荔县人,现为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教授。

一、艰苦奋斗,钻研进取,他是学科建设的领路人

    张王刚教授,1984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从事恶性肿瘤的治疗工作。后支援家乡建设,报效母校,回到故土西安工作。1988年在西安医科大学攻读内科硕士学位,毕业后在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工作至今。张王刚血液内科主任的22年里,殚精竭虑,使血液科由18张床位发展为如今西北西区规模最大的血液病治疗中心之一,床位增至105张。1997年血液科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被评为西安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2005年血液科被评为中国抗癌协会陕西省血液肿瘤专业主委单位,张王刚任主任委员至2017年1月;2006年血液科被批准为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张王刚为基地负责人;2007年血液科被评为陕西省血液学唯一的重点学科;2007年血液科成为陕西省首批卫生部批准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及移植中心。累累硕果,颗颗凝聚着张王刚教授的心血和汗水。作为科室主任,张王刚多次带领科室医务人员赴扶风、白水、三原、大荔县农村等地进行义诊,帮助当地患者;多次组织血液科同志及支部党员赴传统基地参观学习、接受教育。

二、仁者无畏,挽救患者,他是西部嗜血细胞综合症半相合移植第一人

    患者张某,18岁,男,确诊为嗜血细胞综合症。患者一般情况差,合并EB病毒感染,移植难度非常大,且并发症多,对移植技术要求高,遂去北京某三甲医院,拟进行骨髓移植,但因该患者合并心包积液,一般状况太差,该医院拒绝为其移植。患者入住交大二院血液科时,持续发热,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命悬一线,如果不经移植,最终会导致患者死亡。在此情况下,张王刚教授勇于担当,经充分讨论,查阅文献,和家属沟通,制订了新的移植方案,最终选患者父亲为供体,成功进行了西部首例异基因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嗜血细胞综合半相合移植国内仅见2016年5月一例公开报道。这为之后异基因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展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孜孜不倦,钻研进取,他是骨髓瘤患者的生命卫士

    患者张女士,来自渭南市大荔县,53岁。2013年,患者常常感觉两腿发软,浑身困乏,行走困难,在当地医院被当成贫血治疗无效,于2013年10月到交大二院血液内科,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晚期,经化疗效果始终不理想。2016年1月,张王刚教授果断给患者尝试“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的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经过一个疗程CAR-T细胞疗法治疗后,没有服用任何药物也没有采取其他任何治疗,一年来,患者的病情逐渐得到了明显好转。“脸上有血色了,也能下地干活了,现在跟正常人一样。”患者的丈夫高兴地说。

   “CAR-T疗法被《Science》杂志评为2013年十大科学突破之首,近年来,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恶性肿瘤治疗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在张王刚教授带领下,血液科在国内外率先应用针对BCMA的CAR-T细胞治疗了30余例经化疗及移植等治疗无效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百分之九十的患者取得了明显疗效,挽救了这些患者的生命。张教授在美国临床肿瘤年会(ASCO)和欧洲血液年会(EHA)上做大会发言。

四、仁者无私  他是患者眼中的好大夫

    医路漫漫30余载,张王刚教授始终以病人为中心,把患者的健康和利益放在第一位。几十年坚持专家门诊及病房每周2次的查房,每周组织全科医务人员开展疑难病案讨论,经常参加院内外疑难病会诊。开展了10余项新技术新疗法,提高了患者的治愈好转率。如:在国内率开展了自体及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及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毒副作用轻,植活率高。2007年进行了世界上首例孤肾及高龄白血病患者的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成功植活。2010年开展了西北地区首例双份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成功植活。2011年开展了首例难治复发性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挽救性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并成功植活。2012年开展了首例高龄(60岁)患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并成功植活。2012年开展了首例半相合移植,是目前世界上难度最大的移植技术,易发生排异反应,移植相关死亡率高,目前临床有北医方案和美国巴尔的摩方案,张王刚教授潜心钻研,综合了国内外两大方案优点,形成了改良的新型半相合移植方案,并于2016年应用新的半相合移植方案,在国内率先移植成功了嗜血细胞综合症3例,其中第一例嗜血细胞综合症患者,北京某大医院因为病情危重,放弃了半相合移植,张王刚教授带领的交大二院血液内科应用此新型方案,成功完成了父亲给孩子的半相合移植。

    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了大剂量长疗程新型化疗方案(MAED等)治疗高度恶性淋巴瘤,使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由40%左右上升到60%。应用维甲酸及维生素D3等治疗难治性贫血取得较好疗效,文章发表于《美国白血病研究杂志》等,并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应用G-CSF联合高三尖杉酯碱及阿糖胞苷(G-HA)预激方案治疗化疗无效的难治性白血病,缓解率达50%,延长了患者生存期,于2008年G-HA预激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白血病首次公开发表于《美国血液学杂志》。应用以猪抗人淋巴细胞球蛋白(ALG)为主的综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取得明显疗效,长期生存率达80%,文章发表于《欧洲血液学杂志》。2016年3月,张王刚教授带领的血液科团队在国内外率先应用针对BCMA的CAR-T细胞治疗了30余例经化疗及移植等治疗无效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百分之九十的患者取得了明显疗效,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

五、教书育人,他是学生眼中的严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张王刚教授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张王刚教授不仅教给学生们知识,更是把自己做人为医者的品德得以传承。多年来张教授坚持一线教学,给5年制、7年制、8年制医学生进行诊断学及内科学授课,教学效果良好;2013年被评为责任教授,负责第二附属医院的内科学教学;血液内科多次被评为优秀实习教学科室;十余年来培养博士、硕士生百余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导师。张教授深情地说:“我的执教生涯,无论再多奖章,皆是虚名,只有学生将来成长为一代良医,我的心血才不白费”。

六、重点研究白血病和骨髓瘤的免疫治疗,坚持科研为临床服务

    张王刚教授潜心钻研医术,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了白血病疫苗治疗难治性白血病的研究,取得一定疗效,发现两个肿瘤抗原新基因(MLAA-34和MLAA-22),获得国家及陕西省十余项基金资助。多篇论文发表在国际杂志上,发表SCI收录论文30余篇,H因子达到10。先后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项。

    张王刚教授说感慨地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就开始在排队走进火葬场,而医生的职责,是防止期间有人插队。我能做的,就是把插队的人拉回来,让他们继续生命的旅程”。

    张王刚教授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的坚持在医疗、教学、科研一线,使众多疑难危重患者得以及时救治。2007年获得陕西省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2012年获白求恩奖;200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由国务院教育部颁发。2015年荣获陕西省慈善协会慈善助医先进个人。


Baidu
map